“最大的品牌是祖國,沒有國家的富強,就不可能有奧康的今天!”
敢為人先、開拓進取 1988年,不向命運屈服的王振滔東拼西湊了3萬元,創辦永嘉奧林皮鞋廠,開始了他民營制鞋業的艱苦跋涉。經過16年的不懈努力與追求,永嘉奧林皮鞋廠發展成為擁有6億元資產,年產值超過15億元,創利稅1億多元的中國最大民營制鞋業集團之一——奧康集團?!?br>
火燒“溫州鞋”后的勇進 王振滔兄妹四個,家境貧寒。在他剛剛讀到高中一年級時,雖成績優異,只因自己是兄長而退學,以減輕家庭負擔,全力供弟妹上學。十六七歲的王振滔外出謀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學木工。做木匠的王振滔在湖北見到了不少溫州老鄉,他們在推銷電器、服裝、皮鞋,而收入比自己做木工多了幾倍,于是王振滔決定改行做皮鞋推銷生意。
天有不測風云。正當王振滔推銷皮鞋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時,1987年的一場圍剿“溫州鞋”的暴風驟雨席卷全國。溫州鞋成了假冒偽劣的代名詞,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br>
火燒“溫州鞋”的風暴,使溫州許多皮鞋廠紛紛易幟,但王振滔卻沒有退縮,他以“產品體現人品、人品決定產品”的質量觀念,辦起了“永嘉奧林鞋廠”,就是要用“奧林匹克”精神作為辦廠準則,走出溫州眾多鞋廠靠仿“名牌”起步的圈囿,創出溫州的品牌?!?br>
2001年3月,王振滔在素有中華第一街之稱的“南京路”上開出了溫州鞋業的第一家連鎖專賣店,在上海引起了極大轟動,為溫州企業進軍上海做出了榜樣。到2003年,奧康皮鞋已在全國成功開設2000多家專賣店,并刮起了中國皮鞋業實施連鎖專賣特許經營的旋風,也為中國皮鞋營銷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借鑒?!?br>
把意大利車間搬進奧康 在馳騁國內市場的同時,王振滔以戰略家的目光、民族企業家的胸懷,將眼光投向國際市場,瞄準世界鞋都意大利。1999年,他在意大利設立設計中心,將最前沿的鞋業資訊以最快的速度帶回中國;2000年,他在意大利、荷蘭等國設立分公司,將奧康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當年9月,近萬雙奧康皮鞋運往悉尼,奧康皮鞋隨著悉尼奧運會走向了世界;2001年,他以百萬年薪的代價,將意大利設計名師請到中國,擔任奧康首席工藝師,加速了奧康產品與世界潮流的接軌;2002年,他將奧康專賣店旗幟插在了美國紐約,現在奧康在歐美、東南亞等地開設專賣店近20家?!?br>
然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如何提高中國制造品牌的附加值,是每個企業家面臨的大課題。王振滔堅持與國際一流品牌強強合作的策略。2003年2月14日,他與意大利鞋業第一品牌GEOX簽訂全面合作協議,從2003年起,GEOX公司產品在中國的市場推廣由奧康全權負責,GEOX公司銷往亞洲和歐美市場的產品和輔助設計由奧康負責,同時,雙方銷售網絡資源共享,這是中國制造的產品第一次得到允許進入國際一流品牌在全球55個國家的50000個銷售網點。
大手筆投資西部開發 西部開發是國家制定的戰略決策。王振滔以一個企業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積極投入了西部大開發的建設中。經過對璧山的多次實地考察和反復論證,終于下決心異地擴張,在極具發展潛力的璧山建立生產基地,打造“西部鞋都”,目的在于促進產業升級,打造東西結合、聯合發展的經濟格局。奧康集團斥資10億元打造“中國西部鞋都”,展現了東部鞋業企業家投資西部建設的大手筆,同時也拉開了東部企業家投資西部建設的序幕。
王振滔說,奧康集團決定投資璧山,一方面為了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號召,為中國皮鞋行業和西部地區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另一方面是看中了當地的區位和產業優勢,希望通過建設西部鞋都,提高璧山鞋業的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實現東部和西部聯動發展。他同時還表示,工業園建成后,將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市場繁榮、環境優美、文化發達、服務一流的中國西部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集鞋業科研、培訓、開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為一體化的鞋業產業基地。
催生首家民營財團 在奧康高速成長的同時,王振滔卻敏感地發現,溫州先前一輪的先發優勢已經開始弱化,地理環境的限制,以及能源、資源的緊缺和人才的匱乏等問題越來越多地擺在溫州人面前,在他看來,溫州企業只有聯合起來,才能突破資金、資源、人才等瓶頸。因此,王振滔提議成立一家跨行業的投資實體,王振滔的主張很快得到溫州很多企業家的贊同。2004年6月16日,溫州九家不同行業的領袖企業共同注資成立的中國第一家無區域性的財團——“中瑞財團”掛牌營運。這是“財團”這兩個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大地上?!?br>
財團的成立,在中國實現了民營企業經營體制上的重大突破,中瑞財團可整合的100億運作資金,讓民營企業可同眾多的國有企業一樣,在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上發揮同等重要作用?!?br>
溫州的貓步 “王振滔”們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自己的知識結構。溫州是位于中國東南沿海、黃金海岸線中段的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如今提起這個城市,當代中國人腦子里投射的形象就是,一個天生的生意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溫州最早蹚出了一條富有區域特色的發展路子。
溫州企業家曾把1978年之后的溫州民營經濟歷史分為了四個階段:對著干、開著干(公開)、放著干、扶著干。事實上,歷史的曲折前行,使商業行為在中國成為一條社會界線:規則內和規則外。在買賣被稱為“投機倒把”的時代,溫州人憑借大膽和狡黠,制造了地方商業細胞強勁生命力的基因環境,這個環境的獨特性把烙印打在每個企業家身上。1982年,35歲的“螺絲大王”劉大源早起上街,后面便有兩人盯梢。當他看到墻上張貼的“狠狠打擊經濟領域中嚴重犯罪活動”的大幅標語,暗自心驚。他作出了生平最為快速的決定,趁人不備鉆進小巷,回家取出7萬元現金來到河邊,跳進一只機動小木船,亡命天涯。劉大源回憶說,逃跑時他身上只穿著背心和短褲。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