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計擴大出口”曾是多年來我國外貿行業的一句口號。然而今天,我國外貿行業長期以來的這種政策指向,可能已經不太適合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毫無疑問,從海關統計的數字上看,外貿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名副其實的動力。但外貿這駕馬車所顯現的持續強勁動力,又會讓許多經濟學家開始感到擔憂。一些經濟學家擔心“多出少進”的外貿格局所反映出來的我國經濟對外需的進一步依賴會給中國經濟帶來隱憂。
“大而不強”是我國的外貿出口不爭的事實。高額的外貿順差有可能成為我國經濟健康運行中的一種暗藏的風險,我們更應當從多個視角考察貿易順差帶給我國經濟的實際影響。
多方因素共推今年高順差 根據我國海關的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實現進出口總額6450億美元,增長23.2%。其中出口3423億美元,增長32.7%。與此同時,上半年進口增長大幅回落,累計進口3027億美元,增長14%,增幅低于去年同期29個百分點,低于出口18.7個百分點。在出口快速增長和進口增幅回落的影響下,上半年我國貿易順差達到396億美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盡管上半年我國外貿出口是延續了近3年來的快速增長態勢,但如此飄紅的順差,卻是近幾年來的少見。上半年396億美元的高順差是由國內外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的增長給我國的出口企業創造了較好的出口環境。2004年世界經濟增長5.1%,達到了近20年來的最高點。盡管今年上半年世界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仍延續了去年較高的增長態勢。我國主要的出口市場美國、歐盟及日本今年以來經濟一直處于延續復蘇態勢。而在國際外匯市場上,美元上半年來仍在較低價位徘徊,弱勢一直難以扭轉,這使得我國出口產品保持著價格上的優勢。
另外,今年我國全面放開對外貿易經營權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民營企業外貿出口的積極性,這也成為上半年我國出口大幅攀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理性看待高順差 上半年的“多出少進”帶來了396億美元的高順差。據估計,今年全年,我國的外貿順差將有望突破800億美元。今年將是我國自1994年起的連續第12年貿易順差年,然而,這么高的外貿順差卻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在目前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下,對于外貿順差應該用多維的視角來理性看待。 紡織品出口一向是我國外貿出口的主力軍。
然而,今年上半年,中國眾多紡織品出口商們雖然大都享受到了紡織品配額取消所帶來的出口收益,但日子過得卻并不輕松。中國與歐盟與美國之間由于紡織品貿易摩擦所進行的一輪輪磋商給他們的經營帶來變數。紡織品行業在國際市場上所遭遇的糾紛正是中國外貿獲得巨額順差后,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磨擦加劇的一個縮影。而這正是巨大外貿逆差帶給我們的最直接的一個負面影響。 事實上,不僅僅是紡織品,包括中國的鞋類、家具、鋼鐵等產品都曾是中國與貿易伙伴摩擦的主角。
目前,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大有升溫之勢。隨著中國出口的持續快速增長,國際上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范圍將更寬,涉案金額更大,波及行業更敏感,涉及的國家也更多。據商務部公布的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美國發起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337調查”共有11起,其中有關中國的就有5起。6月30日,歐盟對中國產勞保鞋進行調查,8月13日歐盟將實施兩個有關電氣產品環保回收的指令,這無疑會對中國的機電產品出口產生重大影響……我國所面臨的外貿摩擦無疑使出口企業成本和風險損失大大增加。
除了可能召來貿易伙伴的貿易報復外,巨額外貿順差的最大潛在風險則是由此所產生的我國經濟越來越重的外貿依存度。目前貿易順差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有關數據顯示,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即外貿依存度年年攀高:2002年,中國外貿依存度為51%,2003年為60%,2004年超過70%。 外需對于中國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增大,會使中國經濟更易受到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的影響。
“大而不強”局面亟待改變 盡管目前我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三大貿易大國的地位,但我們并非貿易強國。事實上,目前我國僅僅是從貿易規模上達到了世界前列,貿易水平還很低,貿易的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出口產品的盈利水平也較低。正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所說,當前我國對外出口的高速增長主要不是靠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水平實現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國出口主要是資源推動型、數量推動型的出口而不是技術、科技推動型效率推動型的出口。 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研究院發表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也認為,長期以來,中國出口商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缺少具有影響力的自有出口品牌,附加值較低的產品仍然占較大比重,營銷網絡大多掌握在外商手中,很多產品出口獲得的比較利益不高,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上處于低端環節。
在“大而不強”的局面下,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對于中國經濟所帶來的外部風險,不能不讓人警惕。在目前外貿增長對經濟貢獻作用不斷擴大的情況,我們最需要做的是轉變中國外貿的經濟增長方式,增強外貿行業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以避免外貿行業的起落,促進國民經濟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