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上說,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
我問小欣:“外貿是啥?”她說:“二道販子。”
我又問KEVIN:“外貿是啥?”他說:“二道販子。”
我說:“人家小欣已經說過了,你什么時候變得這么沒創意?”他說:“從做外貿開始,我就變得沒創意了。”
我又問KEN:“外貿是啥?”他說:“二道販子。”
我不禁開始懷疑,專業書籍中關于外貿的概念,是不是應該干脆就更改為“二道販子”,既然這個概念如此深入人心。
圈內人的概念如此驚人的統一,那么圈外人如何理解呢?
首先提及的當然是我的爸爸,十幾年前媽媽剛開始走進外貿行業,爸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充分說明了他對外貿的見解:“你們這些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好不長。”語氣頗為不屑。那時爸爸他們的農機公司是政策扶持、市場壟斷的,可以說是計劃經濟的代表,因此與外貿行業所代表的市場經濟競爭(其實早期的外貿也帶有扶持和壟斷的意思,后面再論)很是格格不入。當然,歷史的車輪證明了后來敗下陣來的是計劃經濟,而市場經濟的產物卻發展得風生水起。
有一次一個報社記者對我作簡短的采訪,談到我的職業時,很是迷茫地問:“外貿是干什么的?”我一直以為全世界人都知道外貿是干什么的,沒想到一個堂堂記者會問這個問題,于是沉吟了一下,正考慮該怎樣言簡意賅地解釋,忽然她已作恍然大悟狀,說:“哦,是不是開外貿小店的那些人?”我暈倒。
不過也沒什么,隔行如隔山嘛。
最叫我暈倒的卻是另外一次,一個偶然機會我認識了一個女人,談起彼此的職業時,我說我是做外貿的,她立刻很高興地說她也是做外貿的,原來是同行,我當然也感到親切,便繼續聊下去,問她主要做什么地區(我的意思是出口到哪里,歐洲還是美國還是日本),她說,一般會去廣州進貨,有時也去寧波溫州。我已愕然,后來再聽她說她的店鋪在哪里哪里,我才明白,她是開小店的,賣外貿商品。后來她還不停跟我一起嘆氣:唉,做外貿真的很辛苦呢。
其實呢,通俗易懂地說,外貿就是跟外國做生意,可以從外國買回來,也可以從國內賣出去,不過我們做的是紡織行業,出口比較多,我對出口也比較了解一點。其實跟國內貿易基本一回事,跟在菜場擺個攤兒賣青菜蘿卜也是殊途同歸,說到底就是我給你東西、你給我錢這么回事,當然,由于出一道國門,也就會牽涉到比較復雜一點的東西,你要遵守政策法規,你要接受檢查檢驗,而由于距離的原因,錢和貨也不可能象買菜那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些都到后面再慢慢談吧。
小欣他們說的沒錯,外貿就是販子,而是還是二道販子,不是一道。我們從生產廠買貨,再賣給國外買家,我們既不是供方,也不是求方,就是個中間人,牽線人,國際倒爺,對,二道販子。
小欣的老公最絕,他說:“做外貿的都是民族英雄,理由嘛,各自體會去”。我哈哈大笑,說要寫進圈外人的見解里去,他反對,說他應該算作圈內人士,因為他是我們的輔料供應商,就是做商標吊牌什么的。很好,很好,民族英雄,比二道販子冠冕堂皇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