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讀到一篇關于美國消費市場與消費者變化的文章,很有啟發,聯系到我國的實際情況,覺得有必要與廣大經營者交流,目的是讓我們能在新的國際社會與經濟環境下早做好準備。研究消費市場,不能不研究消費者心理特別是消費心理。
如在美國通過有關調查表明(2009),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目前美國消費者消費習慣和行為的改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減少消費。非買不可的才買,如食物、汽油等生活必需品,能少買的就不多買,同時物品使用和保存的時間明顯延長,減少了奢侈品消費。二是更加關心價格。目前美國消費者更加具有不打折就不輕易掏腰包的特點,金融危機后,美國消費者更關注降價和打折促銷活動,商家發出的打折券和優惠券的使用率明顯增高。三是降低檔次。消費者普遍自動到低一檔次的商店購物;放棄原來對品牌的喜愛,改用較低檔次的品牌或購買更多的商店自有品牌。
金融危機過后,人們驚訝的發現現在年輕的這代美國人徹底打破了“一代比一代富有”的夢想,如今美國這一代是“兒子不如老子掙錢多”,主要表現在男性身上。而越來越多的女性參加工作且女兒比母親掙錢多。這一現象與目前我國的情況極為相似。
美國的“Y一代”相當于我國的80后、90后,他們的許多消費行為較之他們的父母簡直就是外星人,他們喜愛的東西和購物的方式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網絡、短信和YouTube、Facebook、MySpace以及Twitter這樣的社交網站。他們不再熱衷于逛商店,更對報紙這樣落伍的東西不屑一顧。但這群表面看起來獨來獨往的人其實更容易受周邊人的影響, 2009年的一個調-全球品牌網-查表明,在美國的“Y世代”大學生中,97%的人擁有電腦,94%的人擁有手機,56%的人擁有MP3。如今商家針對這一代群體的消費需求調查、產品設計和廣告宣傳已經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上述的變化也將導致消費態度的變化,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態度變化可以概括為五個“I”:一機(手機)在手,便知商家大事(Informed);廢話少說,即興消費(Intuitive);參與意識和話語權(Involved);互動(Interactive);個性化,表達自我(Inpidualized)。
對照我國的80后、90后一代雖與美國同時代的人有許多不同,但在消費行為上與美國的情況有不少相同之處,如他們都有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自我化或個性化的價值觀念,他們崇尚個性彰顯,特別是敢于標榜自我,他們渴望成名,盡早出名。這是上一代人不敢想象的。記住:作為商家或營銷人就要深入研究商品在80后、90后的消費心智中代表什么,能滿足他們什么需要和利益。特別是品牌形象要不斷出新,他們父輩喜歡的兒子不一定喜歡,現在不少企業還在維持原有品牌理念的做法只能是一廂情愿。80后、90后一你更喜歡跟風走,明星對他們的影響大于廣告。他們生活在信息化時代,喜歡在網上購物與團購。這可能是80后,特別是90后區別于他們上一代消費者的一個明顯特征。可口可樂在美國設立了一個職位,類似“80后、90后的生活總監”,這些人整天與80后、90后生活在一起,了解他們的文化,喜好,各種媒體運用,然后把可樂要配合、帶領的都做好,有些臥底營銷的味道,其營銷業績肯定比閉門造車好得多。
我國的80后、90后這種獨特的消費心理對廠家和商家們也許有所啟示。如他們買了某個東西,只要感覺高興就覺得這東西買得值,哪怕它用處不大。80后、90后有時對產品質量上乘并非有所心動,只有在合適的機會抓住他們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我感動了,喜歡了,緊接著也就掏錢了。這也許就是在中國體驗式營銷效果有時比美國還好的原因吧。在國內做營銷一定要學會要與80后、90后溝通,要夠“酷”,夠“爽”,夠“潮”。
與80后相比,90后一代更加以自我為中心,90后心中的“好”與“不好”完全是“我的地盤我做主”,他們對商品的感性認識要遠遠超過理性認識,要想獲得90后的好感,不用讓他們“感動”,而要給他們“激動”。90后更注重消費時能夠體驗到“非常”“與眾不同”的感覺—讓他們參與,
80后,特別是90后一代更喜歡網絡與娛樂結合的營銷模式,他們對傳統廣告有天生的“免疫力”。要通過傳統的廣告形式打動80后、90后現在看來是不容易的。他們對傳統媒體并不感興趣,有的已基本不看電視,而相反,趣味性的、體驗式的、互動性的網絡營銷活動更能打他們,激發他們的購買欲。
針對80后、90后一代營銷方式一定要應消費者特點而變,網絡營銷也許就是最適合80后90后一代的。因為今天他們這一代若沒有網絡、手機是無法想象的。他們獲取商品信息主要途徑是通過網絡,傳統的廣告可能已打不中他們。因此商家要學會借助各種網絡工具、游戲等強化與80后、90后消費者的溝通或熱點話題的營造。難怪微軟最新的辦公軟件中一定有游戲,因為用戶絕大多數是80后,特別是90后一代,對此我們的經營者又了解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