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的“國家破產”
一、案情
冰島,一個美麗富饒的北歐溫泉島國,被聯合國選為全球最適宜居住的國家。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一度面臨著“國家破產”的危險。
在2005年,冰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4975美元,位居世界第三。除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之外,原來冰島還是世界上第二長壽的國家,以及世界排名第一的人類發展指數,被譽為“世上最幸福國家”。 而如今,冰島市值排名前三位的銀行已全部被政府接管,冰島貨幣克朗今年以來貶值已超過一半,很多冰島人甚至產生了移民的想法。
1.2008年10月9日,冰島市值排名前三位的銀行已全部被政府接管。數據顯示,這三家銀行的債務總額為610億美元,大約相當于冰島GDP的12倍。
2.冰島出現嚴重金融動蕩,冰島克朗今年1月份以來貶值超過一半。
3.冰島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俄羅斯等申請援助,以應對金融危機。
二、原因
1.直接原因:此次席卷全球的危機。金融危機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償債能力的危機,冰島的資本不足夠償還這種債務。一開始是流動性的危機,中央銀行幫助解決流動性的問題,但中央銀行的責任沒有得到很好的履行。冰島這樣的一個小國家有自己的貨幣,流動性的問題是致命性的。
2.根本原因:政府沒有進行有效的金融監管,反而鼓勵銀行的投機行為。 冰島和歐洲的其他國家一樣,對自己的金融體系進行了私有化、放松了管制。私有化之后帶來了投資的繁榮,以及資產價格的上升,以及資產價值的泡沫。國際的貸款人愿意把資金無限制的貸到冰島,而且房價在上升,股票市場也在上升。銀行體系出現了問題這是因為,首先冰島從一個簡單的存款制度變成了一個全球的國際金融的中介機構,銀行體系沒有得到很好的監管,銀行監管機構也就是中央銀行,沒有能力完全的了解銀行所面臨的風險。雷曼兄弟破產之后,銀行沒有任何生存的機會,投資者的信心消失了。
三、啟示
1.發展金融業必須有堅實的實體經濟做后盾。冰島政府把籌碼過多地押在虛擬經濟上,使得風險被擴大導致到無法控制的地步,簡而言之,冰島選擇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利用高利率和低管制的開放金融環境吸引海外資本,然后投入高收益的金融項目,進而在全球資本流動增值鏈中獲利。這種依托國際信貸市場的杠桿式發展,收益高但風險也大。全球化帶來了全球資本的流動,一個國家可以搏殺于全球資本市場,參與金融利益的分成,并攀上全球金融生態鏈的高端,但前提是有足夠強大的實體經濟做支撐。從經濟規模看,冰島似乎并不具備這種實力,不止如此,冰島還把發展經濟的籌碼過多地押在了虛擬經濟上,忽視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2.國家不能放松對金融行業的監管。冰島之所以出現危機,是由于金融業擴充過度,銀行和大商家紛紛涉足高風險投資。但政府對此不僅坐視不理,反而鼓勵它們大舉放貸,國民又常年習慣靠借貸消費,由泡沫形成的經濟繁榮畢竟是脆弱的。對這種嚴重失衡的狀況,冰島政府和中央銀行不僅視若無睹,政府反而鼓勵銀行發放更多貸款和承擔更高的風險。而金融評級機構早在兩年前便對冰島銀行業的情況表示關注,但冰島當局毫無動作,今年8月冰島的銀行監管者還宣稱其銀行體系穩固可以抵御很大的金融沖擊。但言猶在耳,冰島最大的三家銀行在不到一個半月后全都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