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及東莞五個城市,將會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分析認為,開展人民幣用于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將邁開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關鍵一步,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地位的逐步提升,此舉勾勒出了人民幣國際化路徑,人民幣成為世界性貨幣的路線圖已清晰可見。
五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五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會議指出,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于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關系發展,規避匯率風險,改善貿易條件,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大財政與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表示,進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后,意味著進行貿易的企業可以直接用人民幣進行結算,貿易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同時,目前美國為應對金融危機大量發行美元,美元貶值壓力加大,而以人民幣作為貿易支付可以減省用美元結算的匯兌成本,企業可靈活地應對匯率變動。
上海市政府相關人士表示,企業才是人民幣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主體,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企業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直接受益者。此外,據業內分析,央行會選擇有海外分支機構、注冊地在上海市或廣東省的銀行開展試點,而參與國際結算試點的企業也一定是對產品有定價權、能夠讓貿易伙伴接受人民幣的優質企業。
新國際貨幣成G20熱點 國際化提升中國國際地位
在日前結束的二十國集團(G20)金融峰會前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撰文建議拓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用途,以創建一種超主權的國際儲備貨幣。這一建議受到國際社會密切關注。歐盟、俄羅斯、印度等也相繼發出呼吁,要求改革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終結美元獨霸的時代。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葛里茲和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家余永定等專家學者組成獨立委員會,并發表報告呼吁成立新的全球儲備貨幣,取代目前美元獨大的地位,解決單一儲備貨幣帶來的問題。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解讀中國關于創造“超主權儲備貨幣”的提議時表示,此舉表現了中國在重塑國際貨幣體系方面不斷提升的影響力,同時也在這場誰應當對全球國際收支失衡負責的辯論中開始了有力的反擊。
有分析表示,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意味著人民幣正式開始了國際化里程,有利于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發展。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暴露了國際貨幣體系的弱點。因此,促進人民幣用于國際結算,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有利于逐步改變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抑制其弊端和負面影響。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