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案例研究,我們初步發現,中國企業對供應鏈管理基本不了解。供應商與制造商(客戶)可以維持合作關系,相互滿意程度高,但是供應鏈支撐技術應用基礎薄弱,難以形成供應鏈管理整體鏈條增值的目標。
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現狀
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是中國經濟的發達地區,產業結構配套,國際貿易出口居前,是目前國際采購的熱點地區。中國中小企業在制造業國際采購中還屬于簡單貿易關系,而不是供應鏈管理意義下的供應商與制造商關系。絕大多數中國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缺乏了解,仍舊采用舊有的運營管理模式。相對外貿企業而言,制造企業內部信息化程度低、國際商務能力弱,不能形成對供應鏈管理環境的支撐。外貿企業是目前國際采購中的主要供應商,電子商務應用對改善當前國際供應鏈管理還不能作為主要因素。
少部分中型規模以上制造企業剛剛開始進入MRPⅡ、ERP的應用,而真正意義上應用供應鏈管理的中國本土企業,除了極少數的知名大企業,幾乎是鳳毛麟角。
從國際合作伙伴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現在中國絕大多數企業內部管理還不具備銜接SCM的條件,必須先提升企業內部管理,一是內部的生產管理,二是銷售的渠道,把這兩個環節上的數據先整合清楚。是實施SCM的首要條件。制造業的SCM的應用比商業領域難度要大,包括的面要廣。
國際供應鏈的銜接比國內供應鏈的因素更復雜,涉及到語言、文化上的障礙,知識能力和運作習慣的不同,信息的溝通合共享更加困難。對國際性供應鏈運作,在很多程度上還受到國際貿易體制和政策的牽制。此外,社會環境因素也是阻礙SCM發展的因素,企業間的信任機制建立不起來,缺乏了必要的基礎條件,供應鏈很難達到順暢。
誰是面向國際制造業采購的中國供應商?
這些供應商包括了外國在中國的投資企業和中國本土企業。這些不同類型的供應商應用SCM的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總體上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企業應用SCM程度較高,中國本土大企業剛剛進入這個領域,內部供應鏈管理應用發展很快。外部供應鏈,尤其是國際供應鏈的方面有較大差距。
為什么大多數中國供應商徘徊于供應鏈管理之外?
企業管理模式從MRPⅡ-ERP到SCM,理論上發展很快,但實踐上卻往往不可以超越。面對全球制造業一體化,在國際資源戰略中取得競爭優勢,中國本土的供應商首先要解決的是企業內部的管理問題。沒有內部供應鏈管理的數據利用MRPⅡ或者ERP管理軟件實現信息共享和計算機輔助管理,讓企業的運作建立在計算機網絡支撐平臺上,根據自身情況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重構。有了這樣的基礎,才有可能進入外部的供應鏈,具有與國際制造商接軌的能力。有些企業在沒有搞懂SCM思想精髓的情況下,不顧實際,生搬硬套,造成了應用SCM的失敗,這種經驗教訓讓其他企業對SCM視為畏途。
供應鏈管理思想的實質是合作。中國本土企業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成長,習慣于聽命上級領導,對縱向關系非常重視,而對像SCM這種橫向關系的管理方式缺乏深刻的認識,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這對SCM的應用具有較深層次的內在影響。
下游制造商對供應商缺少激勵機制,利用買方市場的優勢條件,對供應商進行價格戰,經常更換供應商,信息交流共享的程度低,難以建立起長期的合作信任關系,供應鏈關系還停留在傳統競爭階段,很容易崩潰。
從中國企業運行的大環境看,國內企業之間不能履行合同、相互拖欠貨款的現象已經不是個別的現象,企業商譽受到損害,社會信用危機增加,這些也是阻礙供應鏈管理中最重要因素——合作伙伴關系的發展。這樣的運行環境還導致了國內供應鏈管理中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不同步,合作難以為繼。
對于中國企業加入國際供應鏈,還受到文化差異、知識能力、語言和國際商務習慣的制約,在信息共享和企業合作目標上都帶來更多的難度。因此,中國本土供應商要進入國際供應鏈,需要有一個從企業內部供應鏈到國內供應鏈,再進入國際供應鏈的不斷學習和不斷實踐的過程。
中國合格供應商的標準應當如何界定?
以往對供應商的選擇,常常站在下游制造商的立場上遵從任務標準來進行。1997年研究人員對中國選擇供應商標準的調查中,對供應商的選擇標準按照權重依次為質量(98.5%)、價格(92.4%)、交貨提前期(69.7%)、品種柔性(45.5%)、價格折中(30.3%)、批量折中(21%)。
這些標準是買方市場條件下,采購商對供應商標準的任務需求,這與國際上選擇供應商的標準的研究趨于一致。在“中國國際資源戰略研究”項目的案例研究中,供應商企業對“合格供應商的重要因素”的答案,也表現了這種一致性。
但是,這樣一種選擇供應商的標準忽視了SCM所強調的合作伙伴關系,僅僅從買家自身需求目標出發,沒有考慮采購商與供應商的互動效應和配合標準,所以在實踐上容易產間合作企業間組織目標的沖突,導致供應鏈管理整體目標難以實現。
為了實現選擇供應商的任務相關標準,應首先考慮應鏈上的伙伴相關標準,這在供應鏈管理中更具有戰略意義。因為伙伴相關標準超越了采購商對供應商的單向選擇,而變成了雙方相互遵守的默契,從競爭變成雙贏,從短期行為變為長遠合作,從敵對變為信任,從單一的物流周轉變為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周轉,從而強化了供應鏈的戰略聯盟,使得任務相關標準的實現變得更加容易。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