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園區專欄
物流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問題的提出,是由于現代物流發展特點和趨勢本身決定的,也是由于企業發展戰略的改變、企業物流能力的培養、計算機及網絡等物流新技術的應用和物流服務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不斷走向深化的產物。物流園區作為物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產生的新興物流集疏方式,在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得到了快速發展。它經歷了貨物配送轉運中心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最后到物流園區(物流團地、貨運村等)的階段。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國外企業逐漸意識到貨物配送轉運中心分散建設、各自為戰帶來的資源浪費,政府也發現這種方式不利于充分發揮城市的總體規劃功能。物流園區作為物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日本、德國等物流業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相繼出現。物流園區在日本稱為物流團地(Distribution Park),在德國被稱為貨運村(Freight Village),雖然名稱不同,各國的定義表述也不完全一樣,但是它們的建設目的、服務功能是基本相同的。目前,物流園區的概念在國內物流界還沒有得到清晰、準確和統一的界定。 一般情況下,物流園區是指由分布相對集中多個物流組織設施和不同的專業化物流企業構成,具有產業組織、經濟運行等的物流組織功能的規模化、功能化物流組織區域,其功能除了一般的倉儲、運輸、加工(工業加工和流通加工)等功能外,還具有與之配套的信息、咨詢、維修、綜合服務等服務項目。物流園區將眾多物流企業聚集在一起,實行專業化和規模化經營,對物流企業發揮整體優勢,促進物流技術和服務水平的提高,共享相關設施,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規模效益,將起到重要作用。物流園區與工業園區、科技園區一樣具有產業一致性或相關性。物流園區同布置在其中的不同功能的物流企業之間的關系可以是租賃、資產入股、合作開發與經營等。由于物流的組織功能因園區的地理位置、服務地區及企業的物流組織內容和形式、區位交通運輸地位及條件等存在著較大差異,物流園區的功能和定位不應有整齊劃一的界定。從主要功能上講,物流園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國際型物流園區,主要指緊靠港口、機場和陸路口岸,與海關監管通道相結合的大型轉運樞紐;全國樞紐型物流園區,是多中運輸方式骨干線網交匯的中轉樞紐;區域轉運型物流園區,是跨區長途運輸和城市面上配送體系的轉換樞紐;城市配送型物流園區,指保障商貿與城市生產的物流園區。規劃建設物流園區可以促進第三方物流的發展,推進物流產業的社會化、現代、集約化、專業化的發展。物流園區是營造物流產業優良環境的一個區域,具有系統性和綜合性,也是現代物流技術、信息、設備、人才、管理、資源、客戶的集中地,使物流技術的研究、開發、運用有了豐富的源頭和實施的載體。各種經濟成分和不同運作模式的物流企業聚集在一起,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物流園區形成后,政府的職能部門工商、稅務、陸管、海關、環保、交警等的進入并形成一條龍服務體系,這有利于政府的宏觀指導和企業的規范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