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預警機制
面對越來越多的國際間技術貿易壁壘,廣東企業并非就無所作為了。跨越“綠色壁壘”根本的手段,就是要建立起包括法律、規定和標準在內的技術體系。
當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應主動向國際標準靠攏,主動向進口國權威機構申請認證。要收集并學習國外技術法規,及時獲悉發達國家政策、法規、檢疫標準及認證制度的變更情況和對一些商品的特殊技術要求,制定對策。對發達國家已普遍施行而我國目前技術水平尚難達到的標準,則要認真研究。形象地說,就是要“知道人家的門檻有多高”,有針對性地改善產品結構,淘汰落后工藝,提高質量,跨越這道門檻。
在幫助出口企業適應新的國際市場形勢方面,政府有關部門負有很大的責任。目前廣東各地正紛紛采取有關措施積極應對。其中建立預警機制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
據了解,廣州市外經貿局、廣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新近聯合建立了廣州市各大類出口產品技術標準預警機制,全市各類企業都可以通過技術標準咨詢服務網頁(www.gzq.gov.cn)查詢檢索各類產品的國內外技術標準及相關信息。該網頁開設了要聞通報,WTO、TBT專欄,國內外技術法規和標準查詢,技術標準查詢臺等欄目。
廣州市標準與編碼信息所還與廣州輕出集團、紡出集團、萬寶冰箱、華凌冰箱等10家大型紡織服裝、家電類出口、生產企業分別簽定《技術標準協作協議》,建立了技術標準互動機制。
豌豆,是江門市出口日本的主要農作物之一。近十年來,經江門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出口的豌豆,未發現因檢驗檢疫質量和農藥超標而被日方檢驗檢疫部門通報或拒絕入境的事件。這是因為為使江門生產的保鮮豌豆順利銷往日本,該局把工作做在前頭,加強了豌豆的田間病蟲害調查,每年都組織工作人員到產地進行1-2次田間病蟲害的調查,了解、掌握豌豆在種植過程中發生病蟲害情況及為害癥狀,確保檢驗檢疫更具針對性。
開展“綠色食品”認證
為接軌國際市場,1990年中國政府授權成立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并于1993年加入了有機農業運動國際聯盟(IFPAM),奠定了我國綠色食品與國際相關行業交流與合作的基矗。目前,中心已與90個國家、近500個相關機構建立了聯系,并與許多國家的政府部門、認證機構以及國際組織在質量標準、技術規范、認證管理、貿易準則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合作與交流,包括日本有機食品自然食品協會、德國的BCS、法國的益可色特(ECOCERTT)。同時,我國綠色食品的認證也走出了國門,開始進行國際化認證。
中國加入WTO后,綠色農業將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生力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的綠色食品生產總量達到1000多萬噸,基地4000多萬畝,產值100多億元,在目前國內農產品出口中,綠色食品被退回的案例極為罕見。
[1] [2]
杭州市濱江區偉業路3號
業務熱線(微信同號):18143453325
業務郵箱:2848414880@qq.com
業務QQ:284841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