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媒粉絲能夠有效提高品牌影響力,但是粉絲表面上看來,也分為兩種,有效粉絲和無效粉絲。作為亞馬遜賣家也好,shopify 賣家也好,成立自己的社群,高粘度的粉絲群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facebook群隨著群里人數的增多,通過群推薦可以一下引來相同愛好的一大批潛在消費者。
那這里有一個問題,一開始進群的這些人(作為潛在消費者的冷啟動)我如何加進來,從哪里找?這是比較棘手的問題,今天我們就講講最初的幾百個甚至上千個群員我們如何短時間內快速加到我們的群。首先先說一下我們這樣做的利好之處:
一是facebook 很喜歡group activity ,因為你最好不要把你的產品發到你的個人頁面上,個人頁面是用來社交的,當然你的公共主頁上同樣也是可以發,但是公共主頁是理解成個人公眾號,只是你在發文別人在看,沒辦法及時互動,那我們為什么不利用facebook 本身喜歡group這一點呢?
二是我們在Facebook上通常能看到一些推薦的群,是因為我群里的其他人也參加過這個群。同理,你創建群邀請別人進入,那么類似于linkedin的人脈功能(一度、二度、三度以及超過三度以外的人群),他人在自己的sugesstedgroup 也能看到你的群組推薦信息,這是屬于免費引流的區域,公共主頁(品牌頁面)也有差不多的功能,但是我們在群里停留的時間肯定是遠遠大于停留在某個品牌或者某個人的公共主頁時間的。
那么言歸正題,該通過哪些方式合理高效建立Facebook群組呢?
1.通過conversion這個FB廣告結構來做引導,當然投放之前我們肯定在自己的公共主頁(brand page)做一些工作,比如說埋關鍵詞,還有在上面發布一些有用的內容,大概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提前做內容鋪墊,這樣我們的公共主頁不會顯得空蕩蕩的,進來的人也會發現有一些valuable info,正好可以關注我們的page。因為我們的廣告目的是關注這個公共主頁的(只要like,或者follow)的人都引到我們的群,所以廣告費用會很低,但是換來的是高價值的社群。
2.利用TikTok+Instagram+Facebook的模式,打造Facebook群組,首先我們知道TikTok普遍只能通過profile的bio導流到獨立站,然后再慢慢的選產品。這種轉化方式是對于流量的嚴重浪費,那么我們何不利用TikTok龐大的流量、優秀的互動等特點導流Instagram上呢?
1)在ins上做giveaway的活動,然后到TikTok上宣傳引流,從而快速積累自己的第一波ins粉絲。
2)在ins利用shoutout策略,快速引爆賬號。什么是shoutout?舉個例子,賬號A和賬號B正在嘗試找到他們的Followers。賬戶A發一條賬戶B的內容(由于Instagram沒有轉發功能,因此要賬戶A先把賬戶B的內容下載下來,然后再發),在圖片概述中提到這個內容是賬戶B的,并讓其粉絲去關注賬戶B。
有了粉絲基礎之后,推廣就不是問題了。每發一個視頻或圖片就tag出其中的產品,用戶感興趣的話就可以直接點擊進入網站購買,非常便捷。這也是ins轉化率比較高的原因,那這時候你可能要問,ins既然可以如此便捷的帶來轉化,為何還要導流到FB上呢?因為不同的用戶場景對應不同的轉化手段,并且我們只需要建立ins關注的受眾,然后通過FB廣告定位他們即可,這種廣告方式消耗費用也是很低的,完全可行。
3.對于FB上已有粉絲,我們該如何快速的拉他們進入到我們的群組呢?這個問題有不少品牌方跟我咨詢過,這里我也把成熟的方案PO出來。利用腳本工具全自動拉好友入群組,這里我推薦一款Google插件:invite all friends for facebook。
操作步驟如下:
(1)建立FB群組
(2)調用這個腳本插件
(3)等待執行任務即可
是不是非常的簡單呢?這里我們延伸一下思維,如果利用腳本獲取我們類目中KOL的粉絲,再批量加好友,最后利用這款插件把已通過的好友拉到我們的FB群組當中去,當然這種操作我們就必須去用小號去執行了。
4.FB群組的私域化其實并不是那么的好,其實最好的方式是轉化到WhatsApp上,這樣的方式其實更加直接明了,我們可以從FB、INS、TikTok、Twitter等等社媒平臺把用戶導入到我們的WhatsApp中去,再建立各自的群組,這樣粉絲粘性會更高。我們想一下,單純是FB群組,粉絲們是不是輕易的就可以退出群組?但是到私域中呢,大家一般是不會刪除好友的,就像上面有提到的社交私域的實際意義是:提高用戶留存、占據用戶時長、生產有效素材。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FB群組去做一次用戶篩選,未來的電商模式是要做到細分化的,不僅僅是類目細分,還有用戶細分。
如果你問我,未來海外品牌出海的增長點在哪里?我會告訴你就是內容營銷,而內容營銷則是社媒私域的媒介。國內出海賣家面臨著一個空前絕后的隘口——建立新渠道營銷,擺脫路徑依賴。誠然,路徑依賴這種思維難以改變,但過于依賴電商平臺大家都懂得一定不是個好抉擇。未來算法肯定會越來越“傻瓜式”,不會越來越復雜,只有內容這塊兒才更需要我們格外去動腦筋。做內容就是做品牌的私域流量,只有把內容擺在一個戰略的高度,我們才能贏得未來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