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跨過山與大海, 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我曾經失落失望 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 才是唯一的答案?!?/blockquote>用樸樹《平凡之路》一歌里面的歌詞來為這篇文章開頭再合適不過,我曾經兜兜轉轉,沉迷于各種海外社交媒體的運營技巧,加了幾千老外好友,也運營過許多Facebook主頁,變著花樣和海外社媒紅人合作,Google廣告、Facebook廣告也嘗試過,現在也終于回到原點,審視社交媒體運營的底層邏輯。
臺下十年功,臺上一分鐘,我特別贊同華與華董事長華杉說的話:“市場不要總想著標新立異,前人的思想能夠融會貫通,結合當代,照樣也能做出很牛的營銷效果。?”對于社交媒體的運營如果不能了解到這些平臺的歷史也就不能真正融入到平臺運營中,掌握更多的只會是平臺運營上的技巧,這樣運營社交媒體是非常被動的。
接觸海外社交媒體運營的人大部分首先了解到的是Facebook,但真正把有關Facebook早期發展史的這本書The Facebook Effect 看過的人寥寥無幾,看過《社交網絡》這部電影的人呢?估計也不多。
這本書和電影倒不能給我們很多運營技巧上面的提升,更多的是深入了解之后培養起來的興趣,興趣建立起來的結果就是Facebook不是一個工作工具,而是社交交友、了解信息、學習知識的一個平臺。
想想你能和全世界各地的人談天說地,吹啦胡扯,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僅僅是因為工作需要,我沒見幾個把Facebook玩得很好的。
Facebook旗下月活躍用戶過億的社交產品除了Facebook之外,還有Whatsapp, Instagram, Messager, 是不折不扣的社交帝國。國內Whatsapp經常用于B2B的溝通交流中,Instagram經常用于紅人合作,Messager是Facebook附帶的聊天工具,想要在Facebook上聊天就要裝這個APP。
企業做Facebook的目的總結起來有4個目的:Facebook的運營沒有那么復雜,無外乎企業品牌曝光,獲取流量與轉化,用戶互動與服務。
- 開通企業主頁,將企業品牌形象展示給更多用戶;
- 進行Facebook小組營銷,覆蓋更多精準人群;
- Facebook廣告精準投放,提升品牌知名度;
- 在主頁開通Facebook店鋪,將產品展示給更多消費者。
Facebook主頁的運營其實效果并沒有14,15年那么火了,因為大部分的年輕人現在更喜歡使用Instagram, Snapchat,而Facebook的地位更像QQ一樣,很多人都有,所以我不得不有,用戶在Facebook上的互動率和花在上面的時間正在逐步減少,當然,這是歐美國家的狀況,如果印度、埃及這些國家Facebook還是發展挺快挺火的。
我覺得Facebook現在更大的作用在于他龐大的用戶數據以及精準的廣告投放,廣告不僅可以投在Facebook平臺,還可以在Instagram, Messager, Whatsapp, Audience Network進行精準投放,至于Facebook的人群能精準到什么地步,可以在這個頁面看詳細的受眾分析:https://www.facebook.com/ads/audience-insights/people。
這里要提醒的是Facebook給每個營銷目標廣告推薦的人群是不一樣的!
比如你選擇的是以品牌認知為目的廣告,那么Facebook推薦的是就是經常點Like的人,而經常點擊網址,有購買意向的就會劃分到另一個受眾池子里,同理,通過Facebook廣告有過購買行為的人會被歸到轉化的受眾池子里,不要以為你投覆蓋廣告可以吸引轉化,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廣告費覆蓋的最便宜、訪問量次之,轉化廣告最貴。
從Facebook轉到Instagram是2016年的時候,想要找不同的社交渠道去推當時的Moly手機品牌,突然看到了Instagram的一些文章和帖子,那時候Ins已經被Facebook收購了,用戶人群也已經超過了3億,而且Instagram上聚集著大量的紅人,以圖片流為載體,是個絕佳的品牌營銷推廣之地。
因為Instagram的界面簡潔,而且Bio里面能放鏈接,而且圖片流比較直觀,能打標簽,Tag其他人,所以他的網紅平臺屬性要比Facebook強,相比于另一款用戶數過億的社交平臺Pinterest來說,Instagram又比他多了一點社交屬性,留言@好友,也能在Ins里發私信溝通,而且也可以小規模的建群,圖片沒有Pinterest里面那么多樣,有統一的風格,對于用戶而言,Instagram展示的一切都剛剛好,不過度。
我研究過一些Instagram主頁的運營,最關鍵的還是優質統一的內容輸出,配合著定期的giveaway的活動,還有通過和網紅的合作,將粉絲引到主頁上來,當然,hashtag也非常重要,它其實就是對內容的分類,Ins的搜索也是基于個性化推薦的,你瀏覽了哪些標簽的內容,與哪些帖子進行了互動,搜索里面就會給你推薦相關的內容,這其實也是很大的內容曝光來源。
很多企業品牌熱衷于和Ins上面的紅人合作推廣,一篇post可能多達數百美金,這樣的效果究竟有多大了?反正我以前合作過效果不大。
和國內電商平臺一樣,和紅人合作也是千人千面的,紅人的粉絲也是各自不同的,如果網紅的合作帶不來流量和轉化,僅僅只是“曝光”的話,品牌為什么不拿這部分預算去做更精準的廣告,覆蓋固定的目標人群,來回地展示,這樣品牌曝光不是更有效嗎?
如果你覺得是紅人的粉絲多而進行投放,INS、微博可以通過某種渠道分分鐘漲幾萬、幾十萬粉,粉絲能作為唯一評判的標準嗎?當然不行,那還有什么可以作為評判紅人是否合適的標準呢?
首先是粉絲與目標用戶的契合度,你可以點開一些留言的粉絲的主頁,看他們平常發的是什么樣的內容,關注了哪些人,有哪些互動;其次是紅人內容的質量,內容垂直度怎么樣,是否在做深度內容,還是今天在聊食品、明天在聊衣服、后天又聊下旅游?再就是紅人賬號的運營,是否經常有一些活動、福利分享給粉絲,粉絲互動內容是否與紅人內容吻合?
當然這些也有可能是假的數據和現象,但如果一個紅人有這么多的時間,這么嚴密造假的邏輯思維,那她做正常的數據也能做起來,但是據我合作和觀察過的這么多紅人,基本上都有數據水分,只不過水分有深有淺罷了。
做社媒營銷,我總結的經驗就是:
主頁一定要有優質的內容輸出,并配合用戶活動,做一些讓利讓自己的客戶也參與到主頁中,好的精準的內容通過社交廣告去反復覆蓋精準的目標用戶,更多的是以品牌曝光和客戶運營為目的。
紅人的合作一定是以流量和轉化為目標,現在紅人發帖帶產品大家第一反應都會覺得是種草、安利了,其實也就是廣告了,大多數的紅人都是一篇post,一次性的廣告如果不能帶來流量和轉化,這樣的品牌覆蓋有什么用?相當于我剛見你一面還沒說得上話你就走了,那你這不是調戲人家嗎?如果只有覆蓋的效果,那為什么不選擇效果更直觀,目標人群更精準的廣告投放呢?
如果硬是要做品牌覆蓋,那選擇頭部的紅人或者明星就好了,但大部分品牌又不舍得或者沒有這么大的預算花這筆錢。
把這一點想清楚,社交媒體運營并沒有那么難。
大部分做社交媒體沒有效果就是在該花錢的地方不舍得花錢,不該花錢花了太多冤枉錢,畢竟大部分人都是好賭的,一分錢想花出100塊錢的效果。
木與木 木樺,一個感性的讀書人,喜歡籃球、讀書。
加入木與木,一起學習更多品牌案例。
杭州市濱江區偉業路3號
業務熱線(微信同號):18143453325
業務郵箱:2848414880@qq.com
業務QQ:284841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