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日前面臨的對外推廣問題加劇,國內外都有很多衍生公司,致力于中國企業海外社交媒體推廣。如果你要選擇一個合作的推廣公司,你會選擇哪里呢?北上廣深,香港,新加坡,紐約,還是倫敦?
分析各個城市的特點,中國的城市,自然有其對內優勢。畢竟推廣的投資不小,放在國內公司,可以買個放心。這也是不少客戶的心理:有什么事情,可以去到辦公室當面談,吃個飯,好加深了解。這是初步心態,也是客戶在未接觸過外國市場推廣時候的正常心態。
但是,如日本東芝索尼,韓國三星等亞洲企業,在外國做廣告的時候都非常洋氣,難道這些都是本地人做出來的嗎?并不是。韓國三星手機的facebook頁面,有3千8百萬個點贊,其發的帖子,都是洋人洋事,在西方看來,這就是一個西方的品牌,和本土品牌無異。證明企業如果在本土做對外推廣,將有其不可彌補的缺點。
為什么呢?因為產品需要全球化,為企業辦事的人就需要全球化。沒有人種的全球化,產品想走向全球,那是非常的難。這點不難理解。就如在國外買房,若不給貸款經紀,律師等一點“過路費”,別人又怎樣可能讓你順利買下來呢?若果能想明白這點,知道要豐富你企業的收益群體,這點錢要花,這點險要冒,那么我們就可以開始下一輪的討論了。
選擇和哪一個城市的公司合作?香港,新加坡,巴黎,東京,紐約,倫敦?
香港和新加坡,雖然有華人和外國人共同生存的環境,但地方太小,直接輻射面積不夠。巴黎東京,面對的都是法國和日本的本土市場,其實也是本土化嚴重。倫敦紐約是真正的社交媒體推廣投放市場,其中倫敦靠近歐洲,卻使用英語,在處理歐洲和北美問題上,處于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進可攻,是用倫敦的廣泛來自歐洲美洲人群的優勢,去引領歐陸北美潮流。以筆者在倫敦生活工作5年的經驗,鮮見有英國人。大部分共同工作的人,80%來自歐洲,亞洲和北美。連倫敦市長都是德國,土耳其,法國,俄羅斯混血。60%倫敦人不是出生于倫敦,都是在外地出生的外來人,這給了倫敦一個天生的全球化優勢。
退可守,是用倫敦的英語環境和眾多英語移民去守著澳洲加拿大新西蘭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前英聯邦地區的市場。畢竟這些地區習慣和法律都是復制英國的,并有親緣上的聯系。
而在中國問題上,倫敦相對于美國較為中立,并不斷改善和中國商業的關系。例子之一,首相和市長訪華,和中國簽訂不少建設性的條款。例子之二,控告facebook在英國漏稅,在對美國企業問題處理上也沒有偏袒。如果中國想對外投資,倫敦的政策阻力是比美國寬松,也容易進入。
在世界級城市名冊對各個城市的評分里,倫敦力壓紐約排名第一:
全球城市
所以,在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過程中,
如果考慮在倫敦進行社交媒體營銷,倫敦豐富的社交生活,創意產業的素質,全球最多樣的語言選擇(倫敦居民使用的語言超過300多種),將會幫助你的品牌踏出邁向世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