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社交媒體上按部就班發一條博文,那不叫內容營銷。
今年年初的時候,接觸到一個做了十幾年手表的品牌,溝通之后發現品牌團隊有一個設計,有一個內容運營,做的事情就是各個節點在朋友圈發布的文案,發下微信公眾賬號文章,可能在知乎上發些內容,也有可能在微博上發些內容。
這樣的內容運營我不愿稱之為內容營銷。
引用一段知乎上對內容營銷的解釋:
內容營銷(Content Marketing)是一種戰略式的營銷手段,專注于創作有價值、與品牌有關聯,始終如一的內容,去吸引和保留目標受眾,并最終帶來客戶收益。
內容營銷的核心:
戰略營銷手段、有價值、始終如一、引流、轉化。
內容價值的核心 - 木與木營銷策劃目錄
1. 戰略營銷手段
2. 有價值
3. 始終如一
4. 引流
5. 轉化
1. 戰略營銷手段
最近看有關于內容營銷的一些分析,有個觀點我非常贊同:
如果你問我:下一個十年,什么會決定一家企業的增長力?我會回答:是內容。
技術只會越來越傻瓜,不會越來越復雜。
如果只是把內容當作營銷的附屬,應付式地發布一些內容,我建議還是不要嘗試地好。
只有把內容擺在一個戰略的高度,我們才能贏得未來的競爭。
這也意味著內容營銷在企業中將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內容的角色已經逐步從PC時期的流量中心帶發展為移動泛社交時代架接用戶與產品的橋梁,再到現在算法時期的轉化生意的催化劑。
內容的角色變化 - 木與木品牌營銷策劃在PC時期,互聯網內容信息相對而言較少,而且也沒有像現在這樣百花齊放,流量相對而言比較集中,內容還是流量的中心帶,記得2012年好聲音第一季的時候,全國熱議,現在可能很難有一檔綜藝能激起全民的討論了。
那個時候,
廣告還是挺粗暴的。
消費者注意力在哪,廣告主的預算就會在哪。
這應該是2012年前之后的事。
2012年前后,移動互聯網興起,各個APP把流量切割成了很多小塊。
企業很難在各個APP里面都投入大預算推廣,所以社媒營銷興起,內容營銷開始盛行,這里面的翹楚是杜蕾斯、小米等。
內容成了架接用戶與產品的橋梁,好的內容成了媒介的聯合劑,幫助企業和品牌一次次觸達目標客戶。
到
2018年,私域流量盛行。
通過不同平臺的賬號運營,品牌可以快速積累用戶,從而形成自己的私域流量。
我在2019年的時候也花過幾千塊錢去上過培訓課,探了究竟之后發現
私域運營本質上就是客戶運營,只不過把一對多的關系轉變為一對一的關系,服務更加細致優秀了而已。
而2019年抖音的興起和爆發,算法時代讓內容營銷與生意轉化強關聯起來。
算法對于營銷最大的改變在于:
只要找到一個感興趣的目標消費者,就能快速找到一群類似的消費者。
記得以前投Facebook廣告的時候,每開始一個新的廣告就要定位新的人群,然后不斷學習,然后看廣告的質量分數和流量轉化效果。
這里就算你的內容質量再差,預算也能花出去。
而現在在抖音上投放視頻廣告,只要找到一個目標消費者,算法機器就有能力快速匹配到你要找的人,如果你生產的內容消費者無感,機器就不會推薦給用戶。
這里就逼著品牌創作優質的內容呈現再用戶面前,預算花出去有更高的幾率轉化用戶。
總結一句:
內容與生意的關聯越來越強了,但是迭代速度也越來越快了。
- 底層內容 - 品牌的根基:官方內容(各大自媒體和品牌官方渠道的內容,比如雙微一抖,小紅書、官網等平臺的內容);
- 中層內容 - 品牌的背書與口碑擴散:客戶內容與KOL, KOC內容【口碑】 + 第三方媒體測評機構內容【背書】;
- 頂層內容 - 品牌的生存與成長:廣告投放內容【各個平臺的廣告投放】。
內容營銷不僅僅是發發幾篇內容而已,更應該升級為內容戰略,從廣告輻射到渠道、產品、組織上,成為企業未來最重要的戰略能力之一。
2. 有價值
內容的價值在哪?
我曾經說過,在于連接產品和消費者。
所以,
內容脫離任何一端都沒有價值。
內容是架接消費者與產品的橋梁所以,品牌創造內容的出發點應該考慮兩點:
產品以及消費者。
在產品端,要挖掘差異化的賣點,一般我們會從以下三個方面挖掘賣點:
- 材質:這也是最沒有壁壘的賣點,今天你用的材質好,明天別人可能會比你用的更好;
- 結構工藝:這是不易被模仿的點,而且消費者印象中一旦將某種結構工藝與產品相結合,記憶會非常深刻,比如DW的簡約兩針設計,后面再做兩針簡約時尚表的品牌多多少少會有些DW的影子;
- 顏色:我始終會覺得顏色才是最有差異化的賣點,而且讓人記憶最深刻,看到橙色會想起愛馬仕,看到藍色會想起Tiffany,看到小綠表會想起lolarose, 辨識度極高。
內容也要與消費者市場結合,面對18-24歲的年輕人的內容不應該過于成熟,而是青春活力,個性潮酷,內容也要匹配目標人群風格、場景和使用需求。
能清晰地表達產品,而且受到目標消費群體的喜歡,這樣的內容,才有價值。
3. 始終如一
品牌內容要有一致性。
今天講的內容主旨要與昨天講的內容主旨一致,今年講的內容主旨要與去年講的內容主旨盡可能一致。
否則品牌就沒有長期記憶點,如果品牌沒有長期記憶點,那為什么還要做品牌?
想要品牌有長期記憶點,首先得梳理清晰品牌基因:
- 品牌故事:建立品牌得靈感從何而來。很多人喜歡虛構故事,這樣得故事是走不長久的,后期一旦修改前面做的營銷工作就白費了。
- 品牌愿景:品牌要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品牌?
- 品牌使命:品牌能給消費者、市場帶來什么價值?
- 品牌歷程與背書:品牌接下來的發展方向。
把品牌基因梳理清楚,內容就好像有了一面旗幟,該往哪個方向去創作就比較清晰了。
我在做營銷的時候,把內容營銷能夠觸及的地方分為了六個版塊:
- 產品創意設計與開發;
- 供應鏈周期與品質管理;
- 品牌視覺創意設計與開發;
- 營銷渠道布局與推廣;
- 銷售渠道流量與轉化;
- 客戶關系運營及口碑管理。
內容營銷要想成為內容戰略,離不開對這幾個版塊的反饋與改進。
若想要通過內容戰略打造品牌記憶點,這幾個版塊生產的內容必須要具有一致性。
------
相關閱讀------
---此處是相關閱讀分割線---
4. 引流
不談數據的內容不是好內容。
帶不來流量的內容一定不是好內容。
剛開始做品牌的時候,很多知識都是從書本得來,而不少書中有介紹品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先要有曝光,再會有流量。
而自己創立過一個品牌,也服務過幾十個案子后發現,
曝光與流量沒有沖突,有時曝光就是流量,流量就是曝光。
那些只講曝光不談流量的說法大多是無效的曝光,虛假的曝光。
內容怎么去引流?
從去年出來做營銷策劃公司,重點做內容之后我發現,能夠匹配消費者喜好,而且能把產品特性表達出來的內容互動都不會太差,像我們在做明星同款的內容時,只要精準找到明星的粉絲群體,而且內容呈現的風格是他們的風格,產品的流量和售賣都不錯,有些明星同款,IP同款都推爆了。
目前而言,
短視頻內容的傳播裂變性會比圖文內容更強,而且存續的時間周期也長。
拿小紅書和抖音為例,小紅書圖文一旦成爆文,最大的流量可能會維持2-3天,而抖音上的短視頻能維持3-5天,但都很短,
內容存續的時間越長,效果就越弱,只有一個平臺除外,那就是知乎。
談“引流”的時候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流量要引到哪里?
是天貓還是京東,是小紅書店鋪還是抖音小店,去天貓、京東就要把店鋪的承接頁做好,去到小紅書或者抖音官方就要把對應的服務做好。
流量的落腳點一定要搞清楚,并且設計好轉化路徑。
5. 轉化
好的內容,能促進轉化。
我經常和團隊分享,優質的內容,能促進流量的轉化。
那什么是促進轉化的優質的內容?
這里有幾個關鍵字:
- 匹配風格;
- 內容一致性;
- 利益點明顯且吸引目標受眾;
- 差異化;
- 創意。
我非常不能接受生搬硬套的內容,絲毫沒有價值,如果復制粘貼的內容也能產生作用,那還要那么多原創的內容有什么用?
內容可以學習再創造,但絕對不能簡單地復制粘貼。
一旦有了別人的影子,流量就是為別人做嫁衣了。
做營銷也做了好幾年了,研究內容營銷也有五六年了,我覺得內容對于每個品牌的長期價值都非常巨大。
內容創作者不僅要注意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研究,還要聚焦差異化的創意呈現。
我不太建議別人做小紅書火了,我們在小紅書有樣學樣,別人做抖音火了,我們馬上在抖音跟著做,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品牌基因,可以學習和模仿其他品牌的營銷方式,但最后還是要做創新型營銷,有屬于自己品牌的一套涵蓋款式開發、目標消費者、營銷側重點的運營模式,否則很難走得長遠。
木樺,木與木品牌營銷策劃機構聯合創始人,be good at 創意策劃,內容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