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摩擦的新形勢
上述趨勢和特點,在當前與我國相關的國際貿易摩擦的各個方面都有較突出的表現。
(一)與我國相關的貿易摩擦的總體情況
(1)我國運用貿易救濟措施情況
面對激烈的國際貿易摩擦形勢,貿易救濟手段也成為中國應對貿易摩擦的手段之一。截至目前,中國對進口產品共發起反傾銷調查43起,保障措施調查1起。案件涉及化工、鋼鐵、輕工、紡織、電子五大行業共35類產品,其中2/3以上的案件集中在化工行業。國內參與案件申請的企業已近200家,遍布全國25個省區市。在國際貿易摩擦中,我國政府和產業界以及中介組織等逐漸學會了運用國際通行規則,加強了對自身的合法保護,同時也有效地遏制了國外對我國發起的貿易摩擦。
(2)我國遭受國外貿易救濟措施情況
近10年來,中國已經連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而且一些國家還越來越多地利用技術壁壘、知識產權壁壘等貿易壁壘對中國出口商品設限。根據世貿組織統計,1995~2004年,中國始終是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1979~2004年,已有30多個國家(地區)發起了700起涉及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案件,其中,反傾銷調查近600起,反補貼調查5起,保障措施調查50余起,特保調查10余起,涉及商品4000多種。2004年,共有17個國家(地區)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了59起u201c兩反一保u201d(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調查。10年來,累計涉及我國出口近3000億美元,而且影響還在積累和擴大。
(二)我國2/3的機電出口產品將受到歐盟環保雙指令影響
2003年2月13日,歐盟頒布了ROHS指令和WEEE指令,并于2005年下半年和2006年下半年開始實施。歐盟雙指令的實施將對我國2/3的機電出口產品造成重大影響。我國政府也于2005年7月28日正式發布《電子電器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檢測行業標準》,該系列標準于2006年1月18日起實施,以幫助我國企業盡快提高和適應新的國際貿易環境。這是國際上首批發布的應對歐盟兩指令的行業標準。該系列標準的發布,有利于規范我國出口產品的檢測工作,促進和優化電子電器產業的技術更新和產品出口結構。由于該系列指令的干預度不大,主要依靠企業自主應對,因此出口企業應聯合起來,集體委托歐盟特別是東歐國家的回收企業代理回收,以降低報廢設備回收成本。
(三)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
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是摩擦的典型事例。2003年9月,美國紡織品制造商協會等組織提出針對中國針織布、胸衣和袍服實施保障措施的申請。2004年8月19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正式受理該申請。2004年11月18日,美國政府啟動了貿易保障條款。美國發難的主要依據是中國入世承諾中的u201c特別保障條款u201d,即如果中國在一段時期內某種商品出現u201c市場擾亂u201d,進口國可以采取臨時保障措施。盡管目前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已經落幕,輸美紡織品已經通關,但類似的事件并沒有終結,其他產品還有被發起u201c特保u201d的可能。
(四)美國將收緊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
美國商務部透露,依照近期將出臺的新出口法,美國將收緊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禁運范圍,同時u201c出口許可證u201d的受限范圍也將從目前占全部出口的1.5%升至10%以上。
(五)中歐鞋業爭端
近些年,中歐貿易爭端頻發。中歐成功解決紡織品貿易糾紛后的2005年6月,歐洲各地的制鞋業者舉行示威,抗議自中國進口的皮鞋數量自2005年年初起激增近7倍。歐盟貿易代表曼德爾森向歐盟委員會建議啟動針對中國鞋的u201c反傾銷u201d調查。目前,歐盟延遲對中國鞋設限,主要由于中歐雙方在貿易數據上存在著較大差距。歐盟對于中國六大類鞋類產品的具體進口數據仍在調查確認中。據歐盟公布的進口中國鞋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1~4月,歐盟進口中國鞋產品平均增幅為700%;而來自中國海關的統計數字顯示,同期中國對歐盟鞋類產品出口3.3億雙,同比僅增長3.1%,原受歐盟進口配額限制的鞋類出口增長27%,與歐盟的統計數據相差甚遠。
(六)中美鋼鐵業爭端
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剛結束,中國鋼鐵又因對美出口激增而被列入美國貿易u201c黑名單u201d。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前不久向中國鋼鐵企業發出美國可能采取u201c貿易保護措施u201d的預警。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05年1~4月,中國對美鋼鐵出口同比增長247%。在中國等7個有u201c傾銷u201d嫌疑的國家中,巴西、加拿大已經受到傾銷指控。美國商務部開始就中國鋼材u201c擾亂u201d美國市場搜集證據。
(七)中美知識產權保護爭端
知識產權壁壘是阻礙中國產品出口的另一只u201c攔路虎u201d。以打擊知識產權侵權為主的美國u201c337條款u201d已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威力,2005年上半年,已有7種中國產品被立案調查,包括DVD、拖拉機、藥品、汞電池、油墨打印機等。337調查耗時短、打擊面廣、應訴復雜、訴訟費用高(一般都在百萬美元以上),單個中國企業應訴難度較大。而不應訴就視為敗訴,產品將受阻于美國市場。
(八)中日紡織品爭端
中日紡織品爭端過去是激烈的,將來也是激烈的。激烈的原因主要來自于日本制定了一套針對中國紡織品的特別措施。為防止后配額時代中國紡織品大量涌入日本市場,日本在2004年制定了《應對中國紡織品特別措施》。該措施規定,以最近1年中國對日出口紡織品的數量為基數,其增長幅度不能超過7.5%,毛制品不能超過6%。一旦中國產纖維紡織品對日出口劇增,超過此幅度,就可能擾亂日本紡織品市場,日方將對中國紡織品實施進口數量限制。日本的該措施應引起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的重視,而且一個企業重視不起作用,必須依靠團體力量,實施總量控制,進行談判調整。
(九)反傾銷應訴不斷有新成果,這將增強我國企業反摩擦的信心
最近,歐盟對我國的鑄鐵產品,主要是井蓋類鑄鐵產品作出反傾銷終裁。我國河北等地有5家企業獲得了市場經濟地位并得到零稅率。另有5家企業獲得了18%~37%的單獨稅率。涉案企業積極應訴取得了良好效果。
(十)總體貿易摩擦態勢仍在加劇
在我國進出口貿易繼續快速發展的同時,與美、歐等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2005年上半年,我國遭受的貿易救濟措施已經超過了2004年同期。而且總體貿易摩擦態勢仍在加劇,形勢更加復雜化,花樣也不斷翻新。技術標準、檢驗檢疫、環保要求、社會責任、勞工福利、動物福利等都成為國外對我國產品設置貿易壁壘的借口。貿易摩擦除了針對產品及其價格外,已經開始涉及到中國的體制和制度,最突出的是美國對人民幣匯率的攻擊,體現出貿易摩擦有深入和升級的趨勢。這些摩擦從表面看是競爭激烈引起的貿易摩擦升級,深層次看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受制約程度加深,因此,國內企業應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大環境并不完全是機遇,還有挑戰、遏制和限制。中國企業了解這種環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