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品貿易的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進程的一般規律和方法,也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片面強調某一方面,而忽視另外一方面,會給中國貿易現代化進程帶來不良影響,阻礙其健康發展。中國貿易現代化的進程具有貿易現代化的某些共性特征,這些特征不會因空間地域不同、制度不同而有差異。如,貿易現代化都必須在貿易活動中采取現代化的物質技術手段,努力實現貿易組織、貿易運行、貿易管理的現代化、信息化等,否則是不能稱為現代化的。同時,中國的貿易現代化離不開中國特定的國情,其發生和演進都具有某種時代和歷史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二元經濟結構。
二元經濟結構,通常是指傳統經濟部門(如農業)比重過大,現代經濟部門發展不足以及城鄉差距十分明顯的一種狀態。這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要實現由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的轉換。中國作為二元經濟結構明顯的國家,貿易的現代化過程也有其明顯的特征:
一方面是貿易部門作為現代經濟部門的不斷發展與擴張,傳統經濟部門的物力和人力將部分地轉移至貿易經濟部門,推動傳統經濟部門比重的縮小和現代經濟部門比重的擴大;
另一方面是傳統貿易部門向現代貿易部門的轉變,為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經濟結構過渡做出貢獻。
2.兩期現代化交織。
中國在沒有完全實現u201c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u201d的前期現代化,世界發達國家又開始了u201c工業社會向信息(知識)社會轉變u201d的后期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既不能跳躍工業社會這一階段,又不能等到完全實現工業社會后再開始后期現代化的過程,這樣就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帶有明顯的兩期現代化相交織的特征。中國現代化的兩期現代化交織,決定著貿易現代化過程并存著與工業化(機器生產力)相適應的前期現代化貿易形式和與知識化(信息生產力)相適應的后期現代化貿易形式。
與手工生產力相適應的傳統貿易形式典型形態是個體商人、露天市場、偶然交換;
與機器生產力相適應的現代貿易形式典型形態是批發代理制、新型零售業態、連鎖經營等;
與信息生產力相適應的后期現代貿易形式典型形態是網上銷售、自動售貨機、虛擬分銷商等。
在貿易現代化進程的不同階段,各種貿易形式的典型形態所占據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并存是必然的,并存的時間、程度將大大強于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3.兩種經濟體制并存。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伴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經濟體制開始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目前仍處于轉型的過程中。據國內學者的多數測算結果表明,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已超過50%。可見,兩種經濟體制并存的狀態將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這必然影響中國貿易現代化的進程和內容:
將貿易企業由國有經濟占數量主體的狀態轉變為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按照u201c貿易業是競爭性行業u201d的特性,國有經濟退出中小貿易企業,貿易企業向公司化發展;
由過去計劃經濟條件下國家對商品貿易過程的直接控制轉變為間接控制,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等手段引導商品貿易發展的方向;
由過去行政指令約束企業和市場行為轉變為通過法律、法規限制企業貿易行為,通過法制維護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
總之,中國貿易現代化的過程,首先是u201c現代化u201d的過程,其次是u201c中國化u201d的過程,前者要求我們遵循世界貿易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后者要求我們探索中國貿易現代化的個性特征,二者綜合分析,才能準確把握中國貿易現代化的實質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