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展對外投資的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必須根據經濟發展需要適時調整對外投資政策。從一般理論分析和投資實踐看,對外投資對于一國經濟貿易發展影響是利弊兼有的。對于戰后日本來說,由于技術水平低,國內資本不足,這就決定了在戰后初期完成經濟高增長所需要的資本和技術積累是首要的,對外投資不可能是主要政策目標。但是在經濟增長到一定水平以后,為了滿足國內能源資源需求和開拓海外市場,對外投資的重要性就會日漸凸現出來。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對外投資政策方面,必須緊密結合經濟發展需要,適時采取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投資政策。在日本發展對外投資歷程中,兩次石油危機、日元升值等外在影響不僅沒有阻礙經濟發展步伐,而實際上都成為調整日本經濟結構,尋求新的增長路徑的重要契機。實現這種風險成功轉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海外投資政策的適時調整。這是戰后日本對外投資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
第二,要處理好對外投資和對外貿易發展的關系。在大國經濟增長模式中,內需應該是占主導地位的。但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實現工業化階段,需要引進大量技術和資源,貿易(外需)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使對外投資最大程度發揮貿易創造效應,實現效用最大化,是工業化階段國家發展對外投資的重要課題。日本的做法是不照搬發達國家憑借技術優勢和壟斷力量,通過發展跨國公司謀求內部利益一體化做法,而是根據本國國情,采取了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順貿易偏向的投資戰略,通過有比較劣勢產業部門漸次外移,注重發展與投資東道國的經濟合作,注重海外投資產業有效布局,不僅有效維持了母國產業的競爭優勢,同時也使那些在本國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向外轉移獲得了新的競爭能力,從而使貿易發展建立在國內生產和海外生產的雙向拉動基礎上,有力促進了本國經濟發展。
第三,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采取靈活的投資策略。從戰后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時序分析中可以看出,日本企業的海外投資,首先從開發天然資源,解決原材料的投資活動為其出發點;其次,開展了向東亞地區制造業的投資,以及在發達國家建立銷售網絡而進行的商業領域的投資;然后逐漸向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投資;最后進入發達國家的金融、保險、不動產業的投資。但是在針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時,具體投資策略又是不同的。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投資,注重利用當地資源和市場占有,通過轉移國內比較劣勢部門產業生產能力,形成母國與投資國之間垂直分工,帶動本國技術和設備出口,采取順貿易偏向戰略。在對發達國家投資時,注重規避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確保市場份額,同時注重采取合資企業方式,不搞飛地經濟,確保了對外投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