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 歐盟首次對中國玻纖 行業進行 反傾銷調查,名單中包括中國212家玻璃纖維制造商。如果這項申訴獲得支持,中國生產商可能會面臨高達40%u201575%的 反傾銷關稅。 中歐 產品互補性強 ,根據海關總 貿易救濟理論與實務研討會 署統計, 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 出口市場,第一大技術供應方和第四大 利用外資的 來源地。中國是 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 來源地,并躍居歐盟第三大 出口市場。
崔艷新認為,2010年, 歐盟進口加速恢復與 出口持續疲弱的趨勢將延續。一方面,2010年 歐盟外部需求若不能領先美國復蘇,其作為中國第一大 出口市場的位置可能讓位于美國。另一方面,2010年 歐盟有可能取代日本成為中國的第一大進口 來源地。 u201c 金融危機導致 歐盟 經濟衰退要比美國更深,所以歐盟內部發出貿易保護的聲音也更強烈。u201d崔艷新說,雖然 金融危機發生后, 歐盟各國吸取了20世紀30年代金融危機后實施 貿易保護主義造成全球大 蕭條的教訓,普遍承諾不采取 貿易保護主義,所以國際貿易摩擦問題并不是特別突出。但隨著金融市場逐步穩定和經濟出現復蘇, 歐盟 經濟政策重點必然發生轉變,將從保穩定、保就業的短期政策目標轉變到如何實現可持續增長的長期目標。在 對外貿易方面顯示出比危機前更為嚴重的保護主義傾向,對于其第一大進口 來源地的中國表現尤甚。
另外,作為 歐盟 經濟火車頭的德國,將全球 出口第一大國的地位首次讓位于中國,可能會引起德國部分利益集團的不滿。 崔艷新認為,中德之間互補性較強,德國是 一般貿易下的 出口產品居多,而中國是以 加工貿易為主。所以,德國雖然會對中國的 出口量上漲有所擔憂,在德國當前就業市場不景氣、 經濟復蘇乏力的情況下,中國很可能成其為宣泄國內失業壓力的對象,但總的來說,中德之間出口產品差異大、互補性強。 崔艷新對記者說,中國的態度一直是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已先后派出6批貿易 投資促進團赴歐洲采購,足跡遍布歐洲各國,雙方企業共簽約230億美元。2009年11月,中國再次派貿易投資促進團訪問 塞爾維亞、 法國、 荷蘭、 愛爾蘭四國,體現了中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