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面的分析可知,內部貿易在跨國公司資本運營中的作用功不可沒,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其中包括:
第一,轉移價格的定價機制改變了價格作為市場信號的貿易秩序。在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轉移產品、服務、資金時,人為地調高或調低價格與收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場自由競爭賴以存在的供求調節價格的價格機制,破壞了國際市場價格與供求關系之間的聯系。因此,內部貿易減弱了價格作為市場信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原本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的貿易秩序。
第二,轉移價格往往損害了東道國的利益。由于內部貿易采用轉移價格手段,達到跨國公司的特定目標,如將資金調出東道國,規避東道國的稅收,繞過東道國的關稅壁壘等。據有關部門的數字表明,中國境內的外資企業虧損高達40%以上,有些地區甚至達到75%,因此許多合資、合作企業的中方無利可分,甚至連年虧損。令人深思的是這些企業的外方卻不斷增資,合理的解釋只可能是這些企業的外方通過u201c高進低出u201d的轉移價格侵吞了中方的收益,實現了u201c虛虧實盈u201d、u201c中虧外盈u201d。可見,跨國公司通過轉移價格侵吞了東道國合資方的利潤,減少了東道國的稅收收入。
第三,內部貿易降低了東道國引進外資的關聯效應。很多東道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大力引進外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跨國公司的投資帶動上游產業或下游產業的發展。然而跨國公司從全球戰略出發,有時寧可高價進口國外關聯公司的原材料、半成品,因而降低了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直接投資的關聯效應。例如,某合資企業生產用的主要原材料阿苯達唑,國內許多廠家均能生產,而且產品質量很好,但該企業的合資外方卻拒絕使用高質價廉的國產原料,而高價從其他國家的子公司進口。
第四,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使國際關系復雜化。一方面,跨國公司通過內部貿易侵占了東道國的利益,破壞了東道國的投資聲譽,而且使東道國在制定外經貿政策時左右為難;另一方面,內部貿易中的返銷假活動使得進出口國地位改變,改變了雙方的貿易差額。不利于東道國的國際收支改善。這些矛盾顯然會造成國際經貿關系復雜化。例如,美國以巨額貿易逆差為由向其貿易伙伴施加壓力,如要求日本開放市場、匯率升值;要求中國開放市場等。
由此可見,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是國際貿易發展的一把u201c雙刃劍u201d。如何運用好這把u201c雙刃劍u201d已引起了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例如美國、法國、日本等擁有大量對外直接投資的發達國家都已制定出專門法規,限制跨國公司轉移價格的作用。發展中國家與跨國公司打交道的時間短,缺乏經驗,要管制轉移價格就比較困難。發展中國家應該從完善法令、法規入手,加強對外資企業財務報表的審核,并及時了解國際市場價格的變動情況及有關國家的稅率差別,了解國際市場同行業利率水平,及時發現問題,以對跨國公司轉移價格進行限制,揚長避短,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