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是指一家跨國公司內部的產品、原材料、技術與服務在國際間流動,這主要表現為跨國公司的母公司與國外子公司之間以及國外子公司之間在產品、技術和服務等方面的交易活動。跨國公司內部交易在交易方式和交易動機上,與正常的國際貿易交換大相徑庭。公司內部交易的利益原則,即獲利動機并不一定是以一次性交易為基礎,而往往以綜合交易為基礎。交易價格不是由國際市場供需關系所決定的,而是由公司內部自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跨國公司內部交易是公司內部經營管理的一種形式,是把世界市場通過企業跨國化的組織機構內部化了,可以說公司內部市場是一種理想的真正的國際一體化市場。
1.內部貿易是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必然結果跨國公司是19世紀60、70年代產生的一種以全球市場為經營目標的企業形態,近幾十年來跨國經營活動在數量和規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它們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也在日益加強。統計數字表明,1971年用于貿易并在生產國以外消耗的石油的國際貿易有90%的份額是由約15家大跨國公司所控制, 1986年日本來自亞洲的進口物品有75%左右由日本海外公司所提供,1988年美國進口貨物的53%是通過其跨國公司的附屬公司進行的,進入20世紀 90年代跨國經營企業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已經超過了70%。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跨國公司的興起從根本上說是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即為了追求高額利潤。
2.內部貿易是技術進步和國際分工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技術進步和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傳統的公司間分工相當大的部分轉化為公司內部分工,在公司的內部分工中,傳統的水平分工也逐步讓位于垂直分工,其結果必然使公司內部的貿易量大大增長。在跨國經營企業的國際生產過程中,通過前向一體化的分支企業的生產或通過水平一體化的分支企業的調劑,企業跨國經營的穩定性就有了堅實的內部保障。貿易內部化可以防止技術優勢的擴散,有助于公司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和競爭能力,實現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對技術的壟斷是跨國公司的特有優勢,也是其存在和發展的關鍵,如果公司的技術產品在公司外部交易中,有可能被競爭對手摹仿而蒙受損失,內部貿易就可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約翰遜 (H.G.Johnson)于1968年在其《比較成本與發展中的世界經濟之商業政策理論》、1970年《國際公司的效率與福利含義》1975年《技術與經濟獨立》等論文中指出,制造簡單的產品只需簡單的技術和知識,且易于襲用仿制;制造復雜的產品需要復雜的技術知識,且難于摹仿與復制。跨國公司的優勢在于始終把握新知識,并在其公司內部轉讓,以確保跨國經營的優勢。
3.內部貿易是跨國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結果公司內部貿易可以大幅度減少通過外部市場交易所付的費用,節約交易成本,增加利潤。使用外部市場是必須付出成本代價的,構成外部市場交易成本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買賣雙方為尋求和達成有利的價格所花費的時間和費用,其次還包括國際政治風險、經濟風險以及交易行為本身的履約風險所構成的風險成本。在內部貿易過程中,由于交易雙方同為一個統一經濟利益主體即跨國經營企業整體中的一個內部成員,因而上述外部市場交易所特有的成本的支出就得以從中避免,而成本付出的節省便是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的一條。內部貿易還可以降低外部市場造成的經營不確定風險。由于完全受市場自發力量的支配,企業經營活動面臨著諸多的風險,即投入供應數量不確定,投入供應質量不確定,投入供應價格不確定,不同生產工序和零部件分別由獨立企業承擔,這在協調上又有可能產生問題,公司內部貿易可以大大降低上述的各種經營不確定性,實行合理計劃,科學地安排經營活動。此外內部貿易可以充分利用轉移定價攫取高額利潤。
4.內部貿易是解決跨國公司內部各利益中心之間矛盾的產物跨國公司的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關系一般由股權份額決定:(1)完全控股的關系;(2)大份額控股的關系;(3)小份額控股的關系。由于母公司對子公司控股程度有所不同,它們經濟利益統一程度往往就不一致。因此在跨國公司的內部交換過程中,就不能以利益的完全一致性為基礎進行無償調撥,而必須采取貿易的形式,通過內部市場機制滿足各方的經濟利益,以解決內部經濟利益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