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業務教程(第2版)》內容簡介為: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經濟正式納入了全球化發展的軌道。2004年6月,商務部公布了《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辦法》(2004年7月1日開始實施),標志著中國的對外貿易操作方法與世界接軌。作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最基礎的手段——進出口業務,也必將獲得加速發展。為了適應中國經濟的發展形勢和進出口業務操作方法的改革,同時便于學員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進出口業務教程(第2版)》在編寫的過程中力求體現以下特點:第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形勢。隨著經濟全球化形勢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國際貿易中來,使各國對國際貿易慣例的理解和進出口業務的操作方法漸趨一致。這樣,可以減少貿易中的爭議,促進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例如,在貿易術語方面,人們越來越多地采用《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的解釋方法。另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技術的創新速度加快,使產品在市場中的生命周期縮短。同時,技術對進出口業務操作方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例如,電子商務在進出口業務操作中的應用,對商品檢驗、檢疫方法的改革等。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貿易商品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技術在非關稅措施等方面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這種形勢必將推動進出口業務操作程序的不斷細化和技術性的提高。第二,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特點。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對外貿易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還必須用微觀的方法,以促進行業、企業對外貿易的發展為目標。另外,對外貿易工作越來越多的是生產企業直接從事進出口工作,因此,外貿人員應該較好地掌握商品知識、生產管理知識、價格以及利潤的計算知識和銷售服務等方面的有關知識等。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那就是理念問題。這是一個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的問題。中國雖然改革開放已多年,也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但是,閉關自守的經營習慣、計劃經濟的理念還在無形中影響著國人國際化的理念。只有當人們充分理解國際貿易的意義和方法,才能做到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相對優勢來發展自己。第三,國際貿易知識的重要性及其與其他研究領域的關系。 從理論上界定,進出口業務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介紹進出口業務的操作方法。但是,由于對外貿易的發展首先是從貿易實踐發展起來的,并且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其理性知識的作用已經遠遠超過了實踐知識本身,可以促進學生和讀者對國際商務理念的提高、思路的擴展,并學習如何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本國或企業的經濟。另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已經使國際貿易成為新技術、新方法誕生或交流的促進因素或搖籃。例如,物流技術、電子商務技術等,在最有商品集約作用的國際貿易實踐中,可以獲得充分的發展和有效的應用。因此,作為國際貿易核心課程的進出口業務,與相關課程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第四,盡量遵循國際慣例。國際貿易首先是在西方世界廣泛發展起來的,對進出口業務有較大影響的很多國際貿易慣例也由此而生。為了使讀者對進出口業務的有關問題有較好的理解,在編寫過程中盡量做到遵循有關慣例。另外,為了避免因為文字的表述方法不同或翻譯技巧的差別而使讀者對問題的理解產生差異,有些內容編入英文原文資料。第五,編寫思路盡量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文字力求簡潔易讀。本教材的編寫思路是按照進出口業務的操作程序展開的,即從業務關系的建立、貿易談判、備貨、報關、結匯、結算、爭議及其解決等逐漸展開。這樣有利于讀者對問題的理解和對實踐知識的認識。另外,作為教材,其主要目的是讓讀者盡快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有關知識,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內容力求完整避免龐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