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順差既影響國內經濟也影響對外經濟,因而,需要調整經濟政策,協調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經 濟發展,化貿易順差之弊為利。貿易順差是中國長期執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結果。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化解貿易順差之弊,需要依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將經濟發展的思路從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轉向出口與內需并重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政策的新取向是:從貿易順差轉向保持經常項目適度貿易順差、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經常項目適當貿易順差,有利于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如果出現國際貿易赤字,不能通過多印人民幣來彌補國際貿易赤字。因此,在國際收支有逆差、外匯儲備又不足時,中國會缺乏足夠的外匯購買進口產品和支付到期的外國債務,影響國家信譽和經濟發展。因此,經常項目有貿易順差,有利于中國外匯市場和人民幣匯率穩定,增強國際支付能力,促進經濟發展。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有利于擴大國內需求,適當降低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
1.實行出口與內需并重的經濟發展戰略,需要完善投資政策,拓寬投資渠道,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以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由于國內資金使用效率較低,經濟增長難以帶動就業增長,失業率逐年攀升。努力拓展投資渠道,改善儲蓄轉為投資的機制,將充分利用14多萬億元的居民儲蓄和外匯儲備,那么,在技術水平不變、資源利用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即使不依賴引進外資,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也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就業機會隨之大大增加。
2.保持經常項目適度貿易順差,必須調整進出口結構,加大經常項目開放力度,完善結售匯制度。調整進出口結構,主要是在重視出口的同時,要考慮適當增加進口。增加進口要注意優化進口結構。政府要鼓勵企業引進適用的技術設備,加大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加大石油和礦產等戰略物資的進口;通過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和旅游及消費增長帶動進口。大量的貿易順差給經常項目加大開放力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放松經常項目中對企業和個人外匯管理,增加售匯數量,不僅能更好滿足企業和個人的用匯、促進對外經濟貿易,而且有利于調節外匯儲備。同時,由于資本項目還沒有放開,為了防止資本項目從經常項目下匯出,政府還需要規范對經常項目的管理,主要是真實性審核。完善結售匯制度,推廣意愿結售匯,增加開設外匯賬戶的企業,讓更多的企業從強制結匯轉為意愿結匯,這樣,企業在進出口過程中,減少外匯買賣,可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
3.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必須完善匯率機制,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控制外資進入和增加對外投資。實行浮動匯率,一是有利于充分發揮外匯市場價格機制作用。二是有利于人民幣早日成為國際貨幣。三是對匯率敏感的部門受益,有利于企業控制出口產品成本和防止價格上升。四是促進金融市場、特別是與外匯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五是企業融資會逐漸從銀行業轉向資本市場,企業融資更多地依賴資本市場,實現融資多元化。六是有利于貨幣政策充分發揮作用。減少資本項目貿易順差,不能簡單地限制外資進入,還要增加資本的流出。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既有利于減少資本項目貿易順差,更有利于企業超越外國設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開拓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際資源。
4.加強與WTO規則相關的微觀經濟規制及其政策體系建設,規范進出口貿易。運用WTO規則趨利避害,需要圍繞出口與內需并重的經濟發展戰略,實現民族產品、民族工業的現代化。利用WTO要堅持講民族經濟的政治、講維護國內產業利益的政策、講應對策略的三原則。
5.從1998年開始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逐步轉向適度偏緊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適度偏緊的財政政策,一是統一國內外企業稅賦,取消給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給民族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機會,通過民族經濟發展增加稅源。二是擴大減稅范圍,刺激社會總需求。三是適時推進稅費改革,減輕企業實際負擔,促進企業發展,擴大就業。四是增加轉移支付,主要是社會保障支出,維持或提高弱勢群體的生活水平,有助于穩定社會和增加消費。五是增加財政擔保貸款或財政貼息貸款,通過財政擔保或貼息貸款支持出口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及中小企業發 展,以增加供給,緩解結構性失業的矛盾等。擴張性貨幣政策,一是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二是配合財政公債政策,在公開市場業務方面,中央銀行買進公債,擴大貨幣供給量。三是銀行貸款向出口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傾斜,鼓勵出口,擴大出口企業生產,增加就業機會。四是增加消費信貸,促進有增長潛力的產業迅速地將潛在的需求變為現實的需求。五是適度偏緊財政政策與擴張性貨幣政策相結合,有利于激活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保險市場和信托市場,通過金融市場開放和發展增加投資渠道,將更多的儲蓄轉化為投資,促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