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低估雖然能刺激貿易出口的增長,但也使中國經濟形成了對外部經濟較強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在中國加入WTO并逐步開放金融市場之后將更加明顯。有關資料表明,2001年中國進出口總額達5097.7億美元,外貿依存度達44%,分別是1990年的4.4倍和1.47倍,甚至高于美國、日本等開放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根據國家海關總署所發布的2004年全年中國外貿進出口情況,2004年中國進出口高達11547.4億美元,這相當于2001年全年貿易規模的2-3倍。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一般較低,為了爭奪外部市場,出口企業通常在國外市場上進行價格戰。過度打壓價格,不但是對國家資源和利益的一種浪費,而且還帶來了出口競爭性國家和逆差國家的指責。
據統計,僅2003年的一年內,中國出口企業的71%、出口產品的39%遭國外技術壁壘的限制,損失約l70億美元,其中食品和土畜產品出口有90%的企業受損,造成損失約90億美元,輕工、機電類產品在u201c入世u201d后受技術壁壘限制加大,損失分別約40億美元和20億美元。在對我進行技術壁壘限制的國家中,歐、日、美三大經濟體總共占到95%,分別是41%、30%和24%。近20年來,中國商品受到一些國際組織和國家的近400起傾銷指控,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已給中國造成的損失累計約近100億美元。然而在這樣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人們為了獲得出口對GDP的支持,仍然不得不堅持以低估的匯率政策以及出口補貼等優惠政策來鼓勵貿易出口,這對中國的整體利益而言得不償失。
匯率政策的適當調整,不僅能夠為競爭日益激烈的出口企業尋找更大的市場,還能使經濟發展的動力轉向國內市場自身的需求,將對于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持續發展產生一定影響。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內部需求的擴張。中國從1997年u201c軟著陸u201d之后就進入了長達六年的經濟緊縮時期,內需增長不足已成為中國當前所要解決的一大經濟難題。中國外向型經濟部門所生產制造的產品多數集中在輕工、機電、電器、紡織、服裝、玩具等行業,這些行業目前在中國東部地區的需求基本已經達到飽和,國外市場也同樣趨于飽和,進一步的生產不利于增加行業利潤,拉動需求;與之相反,中西部地區則對這些行業的商品存在有效需求,如果能順利地實現產業的跨地區轉移,一方面可以增加當地收入,另一方面也開發了一個巨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