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貿易的物質內容及其演變城鄉貿易的物質內容,是隨著生產力發展而不斷發展豐富的,從一般意義上認識,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現代工業形成以前,城鄉貿易主要表現為城市生產的手工業品與鄉村生產的農產品之間的貿易;現代工業形成以后,則主要表現為城市生產的工業品與鄉村生產的農產品之間的貿易。
現代工業形成以前,城鄉貿易主要表現為手工業品和農產品的交流。必須指出的是,在商品經濟緩慢發展的傳統社會,并不是所有的手工業品都由城市集中生產和提供,一是自給自足的農民能自己生產一部分,如簡單的服飾、就地取材加工的某些農具等;二是鄉下分散的專業或兼業的手工業者提供一部分,如某些鐵制農具和刀剪就可能由鄉下散居的鐵匠供應。農民依賴城市供給的手工業品數量、品種并不多,主要集中于一些農民與鄉村手工業者無法制作或制作很不經濟的產品。那時的城市主要是手工藝品、武器裝備、朝廷官服、精致首飾、金屬制品、陶瓷及計量器具的生產中心,其中武器、官服等并不形成市場供應,供應市場的手工業產品中亦有相當部分為城市自身人口消費所需,只有一部分農民需要的產品才被賣給農民,或者由農民進城購買,或者由商賈轉運鄉下再售給農民。農民購買的產品主要是其生產、生活必需的器具和制品,鄉下的地主富紳也有一定規模的奢侈品需求。
從世界范圍考察,現代工業發端于歐洲18世紀中葉的第一次產業革命,第一次產業革命是以蒸汽機的應用為標志的工業革命。此后人類社會又經歷了幾次產業革命,經歷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至今已進入后工業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產業革命發展過程是傳統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改造與現代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傳統手工業被改造為現代制造業,同時在產業革命過程中又催生了大量的新型工業門類,當今世界的主要物質財富就是由工業發展創造和積淀而成。傳統農業在產業革命過程中也得到根本性改造,農業的生產要素、裝備條件、經營方式和產出效率發生革命性變化,產出商品化、區域專業化和經營企業化成為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在產業革命過程中,現代流通業、現代運輸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城市也得以建立和發展。產業革命不僅是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層面的革命,也帶來了社會運行方式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導致了新型的城鄉分工和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導致了鄉村人口向城市的持續轉移。城市的經濟功能更加顯著,往往同時兼具一定區域內的制造業、流通業、服務業和科技文化中心的功能;同時不同城市之間在產業發展上出現分工的差異,進而出現相鄰若干城市的集群性發展。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現代社會城鄉貿易的物質內容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且交換的產品結構也發生重大改變。城市輸往鄉村的工業品,既包括農民生活需要的各種消費品,也包括農業生產所需的各種生產資料,而且隨著農業集約經營發展,農業生產資料需求更趨重要。在發達國家,由于城市化水平高,農村人口比重很低,輸往鄉村的農業生產資料價值已遠遠超過輸往鄉下的工業消費品的需求價值。鄉村輸往城市的農產品,也不再以城市居民直接消費的原形產品為主,其原料性產品輸出的意義更加重要,很多農產品必須經過城市工業Diem再轉而銷往各地城鄉。不僅如此,由于農業區域專業化發展,各地鄉村之間也產生了大量農產品的相互需求,而對這種農產品相互需求的滿足也要通過城市的交易中心才能實現。再考慮到鄉村工業尤其是集群式鄉村工業發展因素,現代社會的城鄉貿易呈現出錯綜復雜的局面,不再只是單向的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也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品進城和農產品下鄉與之并存,當然從整體上考察,仍然以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