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是199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全國第一個規模最大、啟動最早的保稅區,集自由貿易、出口加工、物流倉儲及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種經濟功能于一體,外高橋保稅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已開發運作區域8.5平方公里。
截止2003年末,保稅區累計批準投資項目7054個,吸引投資總額86.81億美元,投資者來自世界75個國家和地區。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中已有99家進駐保稅區。保稅區投資企業共與世界上12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進出口貿易往來。
外高橋保稅區管理委員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統一管理保稅區的行政事務及社會發展。
二〇〇三年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在市委市府、區委區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市和新區的整體工作部署,緊緊圍繞u201c服務年、創新年u201d的主題,積極推進制度創新,堅持先行先試,擴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保稅區綜合競爭能力,優化綜合投資環境,降低企業運作成本,深化功能開發,在國際貿易、出口加工、現代物流三大功能的開發拓展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使保稅區的綜合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健康、持續的增長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的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保稅區已成為推進全市和浦東新區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〇〇三年,保稅區共實現:增加值323.18億元;銷售(經營)收入2268.06億元;工業總產值414.45億元;進出口貨物總值209.28億美元,其中出口48.52億美元;各類稅收收入總額225.12億元;新增投資企業1053家,吸引投資總額13.60億美元;港口吞吐量1627.2萬噸;集裝箱貨物吞吐量202.7萬標箱。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是設有隔離設施的實行特殊管理的經濟區域,貨物可以在保稅區與境外之間自由出入,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免驗許可證件,免予常規的海關監管手續(國家禁止進出口和特殊規定的貨物除外)。
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管理委員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依據上海市人大制定的《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條例》等法規,統一管理保稅區的行政事務。海關依據《保稅區海關監管辦法》實施業務監管。
吸取國外類似區域先進的發展理念,根據上海經濟與地理的實際情況,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精心規劃,發展成為集國際貿易、先進制造、現代物流及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種經濟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還是上海市最重要的現代物流產業基地之一、上海市最重要的進出口國際貿易基地和上海市微電子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截止2008年12月底,保稅區累計批準來自94個國家和地區的10242個項目,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11家入駐保稅區。累計吸引投資總額160.6億美元,合同外資74.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0.3億美元。區內企業從業人數達19萬,其中外籍工作人員9200余人,
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