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品牌遭受程度不同的各種打擊,既有內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但更主要的還是內部原因,這些內部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對產品品牌的價值認識不足。
產品品牌是企業的一種 無形資產,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特別是名牌,能為企業創造很高的價值??墒?,一些企業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把品牌的價值看得很低,甚至認為沒有價值,因而對有 無品牌漠不關心,對自己的品牌也抱一種無所謂的態度。
(二)企業和政府的品牌保護意識差。
長期以來,中國絕大部分企業只重視產品的生產和 經營,而忽視產品的品牌,更談不上保護自己的品牌了。因此,許多企業連一個 注冊商標都沒有,據統計,中國登記在冊的企業將近860萬個。而有效注冊商標只有46萬個,平均19個企業才有一個注冊商標,而在國外注冊的商標就更少了。而商標不注冊,就無法對企業的商標進行保護,因而導致許多企業的品牌特別是名牌被他人注冊而成為他人的品牌。政府部門對保護國內品牌也不夠重視。如u201c柯達u201d、u201c富士u201d彩卷出口到中國海關的到岸價只有1.3美元,遠低于它們在國際市場的 批發價1.6美元至1.7美元。而在大陸的 零售價也低于在以 自由港著稱的香港的零售價,更不用說大大低于在其生產國的零售價了。這種傾銷行為使得中國唯一的彩卷u2014u2014u201c樂凱u201d彩卷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可是中國政府卻一直沒有對這種行為采取什么措施。
有些地方政府也只知道靠名牌來為地方增加 收益,卻不知道用政策和法律來保護名牌的合法 權益;有些部門甚至對侵犯名牌的事件采取u201c不查不告u201d、u201c睜只眼閉只眼u201d的態度,從而使明顯侵犯名牌權益的行為有恃無恐。
(三)政府對侵犯名牌權益的行為打擊不力。
1996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了《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該規定對嚴厲打擊假冒 馳名商標及侵犯馳名商標專用權的違法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 市場經濟秩序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墒怯行┑胤郊坝嘘P部門執法不嚴,該從嚴處理的不從嚴處理,使違法者依然我行我素;或時不時搞一些運動式的嚴打活動,嚴打之后, 侵權行為依然存在。
(四)國民對國內外名牌缺乏客觀的比較。
隨著國門的打開,許多國外名牌產品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市場。由于剛開放時進口的這些名牌產品確實存在著許多不可否認的優良特性(如質量等),而當時中國產品的質量普遍不高,因而在部分人的頭腦中形成這么一個概念:國外的產品就是好,國內的產品就是不如國外的產品。這種概念一形成,加之對新出現的國內名牌產品不進行深刻的了解,更不對這些名牌產品與國外名牌產品進行 比較分析,從而對國內名牌及其他品牌的產品一律加以否決。
(五)國內品牌與國外品牌相比確實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不可否認,國內品牌與國外品牌之間確實還有一定的差距,有的甚至差距還很大,這些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內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低。
中國雖有許多產品打入了國際市場,并在國際市場享有一定的聲譽,但是其知名度相對來說還是太低。如在近年來多次的國際馳名商標評選中,從來沒有中國的商標入選,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品牌的知名度比不上國外品牌的知名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商標沒有入選,又影響了它們在國際上的知名度。
2.國內品牌的企業 資產規模和經營規模小。
國內品牌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國外名牌的經營規模小,如中國最大的啤酒生產企業u2014u2014青島啤酒廠的資產價值只有5~6億美元,只相當于美國AB公司的1/2;其啤酒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只有2%~3%,而全世界最大的幾家啤酒廠在各自國內的市場占有率都在50%左右。又如中國最大的飲品生產企業u2014u2014廣東健力寶公司的年產值只有30多億美元,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年銷售額都達到上百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企業的資產和經營規模要比國外的小得多,因而競爭力就要小得多,其品牌遭受打壓和吞并就在所難免。
3.國內品牌的 產品質量相對較差。
必須承認,國內很多品牌的產品質量都還比較差,尤其與國外名牌的產品質量相比,相差甚遠,在市場上往往給人留下一種u201c靠不住u201d的印象, 品牌形象比較差。即使是一些名牌產品,其質量也還存在許多不足,因而難以引起消費者的極大興趣,特別是當與國外名牌產品競爭客源時,只好甘拜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