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論文1.u201cForty Years of Opening Up Has Greatly Benefited Chinau2019s Foreign Tradeu201d,China Economic Transition,2019, forthcoming
[4]2. u201cChinau2019s Status of Market Economy and Structural Reform: Essentials behind the China-US Trade War,u201dAsian Economic Papers, 2019, forthcoming.
[4]3. u201cDistribution, Outward FDI and Productivity Heterogene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u201d (with Wei Tia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forthcoming.
[4]4. u201c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China-U.S. u201cTrade Waru201du201d,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9, 12:2, pp.97-99.
[4]5. u201cInput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mport Switching,u201d (with Wei Tia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9,00, pp.1002-1020.
[4]6. u201cUnderstanding the Recent Sino-US Trade Conflicts,u201d (with Rui Zhang),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9, 12:2, pp. 160-174.
[4]7. u201cChinau2019s Consumer Spending E-Commerce: Facts and Evidence from JDu2019s Festival Online Sales,u201d (with Wei Tian and Yang Yang), inHandbook of US Consumer Economics, edited by Benjamin Mandel and Andrew Haughwout, Elsevier,Chapter 9, 2019.
[4]8. u201cExpanding Opening up: Chinau2019s Olive Branch to Globalization,u201dChina Economic Transition, 2018, 1(3), pp. 66-75.
[4]9. u201cChinau2019s International Trade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 Policy Design,u201d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8, 11(3), pp. 301-318.
[4]10. u201cOutward FDI and Domestic Input Distortions: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u201d (with Cheng Chen, and Wei Tian),The Economic Journal, 2018, forthcoming. (online app.)
[4]11. u201cChinau2019s Free Trade Ports: Effective Actions Against the Threat of De-Globalization,u201d (with Wei Tian, Zhuxi Xu, Huihuang Zhu),China and the World Economy, 2018, 26(4), pp. 62-81.
[4]12. u201cThe Three Tasks for Building an All-around Opening-up Strategy in Chinau201d,China Economic Transition, 2018, 1(1) , pp. 118-123.
[4]13. u201cThe Effect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u201d (with Fan Zhang, Jiantuo Yu, and Yang Jin),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Trade, 2018, 53(12), pp. 2845-2857.
[4]14. u201cExport Tightening, Competition and Fir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Renminbi Appreciation,u201d (with Mi Dai and Chunming Zhao),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8, 22(1), pp. 263-286
[4]15. u201cThe Day After Tomorrow: Evaluating the Burden of Trumpu2019s Trade Waru201d, (with Meixin Guo, Lin Lu, Liugang Sheng),Asian Economic Papers, 2018, 17(1), pp. 101-120.
[4]16. u201cMeasured Skill Premia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u201d (with Chen Bo and Zhihao Yu),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7, 109, pp. 31-42.
[4]17. u201cDoes Outward FDI Generate Higher Productivity for Emerging Economy MNEs? Micro-level 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u201d (with Xiamin Liu, Linjie Li, Dong Yuan),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6(2017), pp. 839-854.
[4]18. u201c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Worker Heterogeneity using Chinese Employer-Employee Survey (CEES) Dataset,u201d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7, 10(1), 1-3.
[4]19. u201c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rim Innovationu201d (with Wei Tian, Rui Zhang),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7, 10(1), pp. 4-17.
[4]20.u201cWorker Training, Firm Productivity,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u201d (with Qing Liu, Larry Qiu),Developing Economies, 2017, 55(3), pp. 189-210.
[4]21. u201cFirm RD, Processing Trade and Input Trade Liberalis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u201d (with Wei Tian),The World Economy, 2017, 40(2), pp. 297-313.
[4]22. The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of Chinese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Firms, (withTian Wei, and Fan Zhang), 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6, 9(2), pp. 209-219.
23. Un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 in China? Role of Processing Trade, (with MiDai and Madura Maitr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6, 121, pp.177-189.
24. u201c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Firm Productivity, and Credit Constraints: Evidencefrom Chinese Firms,u201d (with Bijun Wang, Yuyan Tan, and Yiping Huang), PacificEconomic Review, 2016, 21(1): pp.72-83.
25. u201cInput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Firm R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u201d(with Wei Tian), The World Economy, forthcoming.
26. u201cThe Potential Impact of China-US BIT on Chinau2019s Manufacturing Sectors,u201d (with FanZhang), 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6, 9(1), pp. 47-64.
27. u201c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f Chinau2019s Growing Trade and its Role to theWorld Economy,u201d (with Ken Chan),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16, 21(1), pp.32-34
28. u201cProcessing Trade, Tariff Reductions, and Firm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Firms,u201dEconomic Journal, 2015, 125(585), pp. 943-988.
--The paper won the 2015 Royal Economic Society Prize for the Best Paper Award29. u201cDemocracy and the GATT/WTO Accession Duration,u201d (with Ka-fu Wong), Review of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5, 19(4), pp. 843-859.
30. u201cProcessing Trade, Export Intensity, and Input Trade Liberalization: Evidence fromChinese Firms,u201d (with Wei Tian), Journal of Asia-Pacific Economy, 2015, 20(3), pp.444-464.
31. u201c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of Chinau2019s Growing Trade and Asia-Pacific Trade Agreements,u201d (with Jiandong Ju),China Economic Journal, 7(2), pp. 1-3.
32. u201cExchange Rate Movements and Exporters' Profitabili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Sectors,u201d(with Zhonghua Liang),China Economic Journal, 7(2), forthcoming.
33. u201cImport, Firm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 Complexity,u201d (with Jin Li),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2014, 65(2), pp. 178-192 (SSCI).
34. u201cExports and Credit Constraints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Theory andApplication to China,u201d (with Robert Feenstra, Zhiyuan Li), 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atistics, 2014,96(4), pp.729-744.
35. u201cMeasuring the Impact of Trade Protection on Industrial Production,u201d (with Wei Tian),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8(2), pp. 231-253, 2014 (SSCI).
36. u201cTrade Liberalization, Product Complexity, and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u201d (with Guangliang Ye and Baozhi Qu),The World Economy,2013, pp. 913-934 (SSCI).
37. 'Firm RD,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Learning by Exporting: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 (with Mi Dai),The World Economy,2013, pp. 1131-1145 (SSCI).
38. u201cDoes Revaluation of the Chinese Yuan Decrease Imports to the U.S. from China?u201d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12, 30(4), pp. 533-547 (SSCI).
39. u201cChina and India: Trends in Trade over the Last Decadeu201d (with Wei Tian),Journal of China and Global Economics2012 (1), pp. 27-38.
40. u201cTrade, Democracy, and the Gravity Equation,u201d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0, 91(2), 289-300 (SSCI).
41. u201cTrade Protectionism and Electoral Outcome,u201dCATO Journal, vol. 29(3), 2009, pp. 523-557 (SSCI).
42. u201cLabor, Demography, and the Export-Oriented Growth Model in China,u201d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 2009(5), pp. 61-78 (with Yang Yao)
43. u201cRevaluation of the Chinese Yuan and Triad Trade: A Gravity Assessmentu201d,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9, 20, pp.655-668. (SSCI)
44. u201cPolitical Competition and Bilateral Direct Investmentu201d,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07, 2(2), pp. 250-274.
45. u201cTrade Politics: A Brief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u201d,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06, Vol. 5 (5), pp. 1-9.
46. u201cCorporate Govern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u201d,Corporate Ownership and Control, fall 2007, Vol. 5(1), pp. 493-499.
中文論文1. 余淼杰,《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動因與展望》,《前線》(CSSCI),2019年11月
[4]2. 余淼杰、鄭純如、黃淏銓,《美國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及啟示》,《長安大學學報》,21(5), 2019年第5期。
[4]3. 田巍、余淼杰,《人民幣匯率與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貿易服務型投資視角》,《國際經濟評論》,2019第5期。
[4]4. 余淼杰、鐘騰龍,《國際貿易與多產品企業行為與績效研究綜述》,《長安大學學報》,21(4), 2019年第4期。
[4]5. 余淼杰、黃楊荔、張睿,《中國出口產品質量提升的u201c富國效應u201d》,《學術月刊》,2019年第9期。
[4]6. 王雅琦、余淼杰,《進口、產品質量和出口價格匯率傳遞率》,《經濟學季刊》,已接受。
[4]7. 余淼杰、黑燁,《國際貿易與收入不平等》,《長安大學學報》,21(2), 2019年第3期。
[4]8. 余淼杰、梁慶豐,《國際貿易與勞動失業研究》,《長安大學學報》,21(2),2019年第3期。
[4]9. 余淼杰、王賓駱,《臨時性貿易壁壘和企業出口融資行為》,《學術研究》,2019年第3期。
[4]10. 余淼杰、林雨晨,《氣候變化與國際貿易研究綜述》,《長安大學學報》,2019年1月,第21卷第1期。
[4]11. 余淼杰、祝輝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的度量、影響及其政策意義》,《長安大學學報》,2019年1月,第21卷第1期。
[4]12. 余淼杰、張睿,《國際貿易與經濟地理中的量化一般均衡研究綜述》,《長安大學學報》,2019年1月,第20卷第6期。 --人大復印資料《國際貿易研究》2019年第5期全文裝載.
[4]13. 余淼杰、梁慶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研究》,《國際貿易》,2019年第1期。
[4]14. 余淼杰、祝輝煌、高愷琳、徐竹西,《美國議員對華貿易態度的現狀與展望》,《長安大學學報》,2019年1月,第20卷第6期。
[4]15. 余淼杰,《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對外貿易奇跡:成績與路徑》,《國際貿易》,2018年第12期,第4-9頁。-人大復印資料《國際貿易研究》2019年第4期全文裝載.
[4]16. 崔曉敏、余淼杰、袁東,《最低工資和出口的國內附加值:來自中國企業的證據》,《世界經濟》,2018年第12期,第49-72頁。
[4]17. 余淼杰,《中美貿易摩擦的認識誤區和正解》,《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9月,第20卷第5期。
[4]18. 余淼杰、金洋、劉亞琳,《中美貿易摩擦的緣起與對策u2014一個文獻綜述》,《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9月,第20卷第5期。
[4]19. 余淼杰、金洋,《產能過剩的現狀、前因后果與應對》,《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9月,第20卷第5期。
[4]20. 余淼杰、高愷琳,《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經濟影響與減貧效應》,《國際經濟評論》,2018年第4期,第102-125頁。--《國際貨幣評論》2018年第9期全文裝載
[4]21. 余淼杰、崔曉敏,《人民幣匯率和加工出口的國內附加值:理論及實證研究》,《經濟學(季刊)》,2018年,第17卷3期,第1207-1234頁。--《國際貨幣評論》2018年第7期全文裝載
[4]22. 余淼杰、高愷琳,《擴大開放利好中國經濟》,《開放導報》,2018第6期。
[4]23. 余淼杰,《擴大開放,反制特朗普貿易摩擦》,《原富》,2018第5期,第40-47頁。
[4]24. 余淼杰、金洋、張睿,《我國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的衡量與生產率估算》,《經濟研究》,2018年第5期,第56-71頁。--人大復印資料《產業經濟》2018年第9期全文裝載.
[4]25. 郭美新、陸琳、盛柳剛、余淼杰,《反制中美貿易摩擦和擴大開放》,《學術月刊》,2018年第6期,第32-42頁。
[4]26. 余淼杰、徐竹西、祝輝煌,《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動因與路徑》《江海學刊》,2018年第2期,第108-113頁。-《 國際貿易研究》2018年第7期全文裝載
[4]27. 余淼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推動全面開放新局面》,《世界經濟調研》,2018年1月,第7期,總第2108期。
[4]28. 林毅夫、向為、余淼杰《區域型產業政策與企業生產率》,《經濟學(季刊)》,2018年1月,第17卷第2期,第781-800頁。
[4]29. 劉偉麗、余淼杰、呂喬,《制造業出口質量升級的跨國比較》,《學術研究》,2017年第12期,第25-30頁。
[4]30. 余淼杰、戶德月、向為,《國家級開發區對企業生產率的影響》,《區域與全球發展》,2017年第1期,第100-117頁。
[4]31. 田巍、余淼杰,《匯率變化、貿易服務,與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世界經濟》,2017年第11期,第23-46頁。
[4]32. 余淼杰,《u201c逆全球化u201d危機下的中美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中國工業經濟》,2017年第6期,第46-53頁。(人大復印資料《國際貿易研究》2017年第10期全文轉載)
[4]33. 余淼杰、崔曉敏,《經濟全球化下的中國貿易和投資促進措施研究》,《國際經濟評論》,2017年第3期,第28-44頁。
[4]34. 張帆、余淼杰、俞建托,《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人民論壇》,2017年第5期,第28-45頁。
[4]35. 余淼杰、張睿,《人民幣升值對出口質量的提升效應:中國企業的經驗實證》(與張睿合作),《管理世界》,2017年5月,第28-40頁。
[4]36. Robert Feenstra、李志遠、余淼杰,《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出口與信貸約束:來自中國的理論與證據》,《財經研究》,2017年第5期,第44-65頁。
[4]37. 余淼杰、張睿,《中國制造業出口質量的準確衡量:挑戰與解決方法》,《經濟學(季刊)》,2017年1月,第463-484頁。
[4]38. 余淼杰、崔曉敏、張睿,《司法質量、不完全契約與貿易產品質量》,《金融研究》,2016年第12期,第1-13頁。---人大復印資料《國際貿易研究》2017年4月全文轉載。
[4]39. 余淼杰、崔曉敏,《我國的產能過剩及其衡量方法》,《學術月刊》,2016年第12期,第48卷第571期,第53-62頁。---人大復印資料《產業經濟》2017年5月全文轉載。
[4]40. 余淼杰、崔曉敏,《u201c十三五u201d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方向淺析》,《開放導報》,2016年第5期,第32-37頁。
[4]41. 余淼杰、張睿,《國際貿易中的產品質量研究:一個綜述》,《宏觀質量研究》,2016年,第4卷第3期,第23-32頁。--《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2期轉載
[4]42. 余淼杰、智琨,《進口自由化與企業利潤率:理論與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16年第8期,第57-71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國際貿易研究》2016年第11期全文轉載--入選《世界經濟年鑒》全球國際貿易2017年最佳中文論文
[4]43.余淼杰、袁東,《貿易自由化、加工貿易與成本加成--來自我國制造業企業的證據》,《管理世界》,2016年第9期,第33-43頁。
[4]44.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中國應積極主動尋求加入TPP》,《國際經濟評論》,2016年第2期,第39-56 頁。
45. 《貿易自由化與進口中間品質量升級:來自中國海關產品層面的證據》(與李樂融合作),《經濟學(季刊)》,2016年
46. 《進口類型、行業差異化程度與企業生產率提升》(與李晉合作),《經濟研究》,2015年第8期,第 85-97頁。
47. 《融資約束是否抑制了中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基于制造業企業層面數據的經驗研究》(與王碧珺、譚語嫣、黃益平合作),《世界經濟》,2015年第12期,pp. 54-78.
48. 《中國和東盟貿易及產業比較優勢研究》(與崔曉敏合作),《國際商務研究》,2015年第4期,第5-15 頁。
49. 《外向型對外直接投資與母公司生產率-對母公司和子公司異質性的考察》(與袁東、李霖潔合作),《南開經濟研究》,2015年03期 ,第38-58頁
50. 《人民幣匯率變動與企業出口產品決策》(與王雅琦合作),《金融研究》,2015年第4期,第19-33頁
51. 《對《中國企業u201c出口-生產率悖論u201d研究綜述》的評論》,《世界經濟》,2015年第5期,第 180-182 頁。
52. 《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與減貧》(與林毅夫合作),《世界經濟文匯》,2015年第1輯, 第3-35 頁。
. 《貿易自由化與中國勞動需求彈性:基于制造業企業數據的實證分析》(與梁中華合作),《南方經濟》,2014年第10期, 第1-12頁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國際貿易研究》2010年第9期全文轉載。
53. 《貿易自由化與中國勞動收入份額:基于制造業貿易企業數據的實證分析》(與梁中華合作),《管理世界》,2014年第7期, 第22-31頁(CSSCI)。
54. 《中間品貿易自由化和企業研發:基于中國數據的實證分析》(與田巍合作),《世界經濟》,2014年第6期,第1-24頁(CSSCI)。
55. 《人民幣升值與中國出口企業盈利能力: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與梁中華合作),《金融研究》,2014年第7期(CSSCI)。
56. 《對外改革,對內開放,促進產業升級》 (與王賓駱合作),《國際經濟評論》,2014年第2期,第49-60頁(CSSCI)。--作為書的一章被收集到《創造公平開放與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中青年改革開放論壇莫干山會議 2012文集》中。
57. 《中國出口企業生產率之謎:加工貿易的作用》(與戴覓、Madura Maitra合作),《經濟學(季刊)》,2014年,13(2), 第675-698 頁(CSSCI)。
58. 《人口結構與國際貿易》(與田巍、姚洋、周羿合作),《經濟研究》,2013年11月,第87-99頁(CSSCI)。-該文被評為《經濟研究》2013年度最佳論文,入選收錄到天則所2013年《中國經濟學》。-該文獲2014年第18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
59. 《生產率、信貸約束與企業出口:基于中國企業層面的理論和實證分析》(與李志遠合作),《經濟研究》,2013年6月,第85-100頁(CSSCI)。--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國際貿易研究》全文轉載。
60. 《企業出口強度與進口中間品貿易自由化:來自中國的實證研究》, (與田巍合作),《管理世界》,2013年1月,第28-44頁(CSSCI)。
61. 《人民幣升值與中美貿易:基于引力模型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與田巍合作),《中大管理研究》2012年,7卷2期,第47-65頁(CSSCI)。
62. 《企業生產率和企業u201c走出去u201d對外直接投資:基于企業層面數據的實證研究》(與田巍合作),《經濟學(季刊)》,2012年,11(2),第383-408頁(CSSCI)。
63. 《企業出口前研發投入、出口及生產率進步u2014來自中國制造業企業的證據》 (與戴覓合作),《經濟學(季刊)》,2011年,11(1),第211-30頁(CSSCI)。
64. 《加工貿易、企業生產率和關稅減免u2014來自中國產品面的證據》,《經濟學(季刊)》,2011年,10(14),第1252-1280頁(CSSCI)。
65. 《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與其國會選舉結果的經濟學分析》,《經濟學報》,2011,第5輯,第115-131頁(CSSCI)。
66. 《中國的貿易自由化與制造業企業生產率:來自企業層面的實證分析》,《經濟研究》,2010(12),第97-110頁(CSSCI)。
67. u201c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和出口導向的增長模式u201d(與姚洋合作),《金融研究》,2009(9), pp. 1-14. (CSSCI)。
68. u201c我國價格剪刀差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與計量實證u201d(與林毅夫合作),《經濟研究》,2009(1),pp.42-56. (CSSCI)。
69. u201c貿易全球化和國家民主化u201d《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秋/冬季,Vol. 35, pp. 1-40。
70. u201c發展中國家間的民主進步能促進其雙邊貿易嗎?u201d《經濟學季刊》,2008, Vol. 7(4), pp. 1167-1190(CSSCI)。
71. u201c國際貿易的麥敕勒悖論及其驗證u201d,《經濟學季刊》,2008, Vol. 7(2), pp. 621-646,該文獲第15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
72. u201c貿易保護和政治競爭u201d,《經濟學報》(清華大學), 2008, Vol. 3(1), pp. 149-163.
中英文書的章節1. u201cFirm Imports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PRCu201d, Chapter 9, in Yiqing Xing (eds), u201cThe Global Supply Chains Updatingu201d, ADBI Institute, forthcoming.
2. u201cIndustrial Structural Upgrading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u201d(with Justin Lin), in Adam Eddy Szirmai (eds.)The Untold Story: Structural Change for poverty reduction: The Case of the BR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3. u201cChina and Indi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Performance,u201d with Kaliappa Kaliranjan, Yaqi Wang, and Kanhaiya Singh, in Peter Drysdale (eds.)Dealing with China and India: South and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Routledge, forthcoming.
4. u201cPatterns of Trad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ASEAN-China-India Areau201d, Biswanath Bhattacharyay (eds.),Role of Key Emerging Economiesu2013ASEAN, PRC, and India for a Balanced,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Asia, ADBI, forthcoming.
5. u201cMoving Up the Value Chain in Manufacturing for Chinau201d, in Huang Yiping and Juzhong Zhuang (eds.),Can China Avoid the Middle-Income Trap? ADBI, forthcoming.
6. u201cMeasure the Energy Market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pproachu201d, in Fuji Kimura and Xunpeng Shi (eds.),Deepen Understanding and Moving Forward: Energy Market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Jakarta, Indonesia. 2011, pp. 63-96.
7. u201cChinau2019s Processing Trade: A Firm-Level Analysis,u201d (with Wei Tian) in Huw McMay and Ligang Song (eds.)Rebalancing and Sustaining Growth in Chin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E-press, 2012, pp.111-148.
8. u201cChinau2019s Foreign Trade, WTO Accession, and Institutional Qualityu201d, in Vo Tri Tran and Shiro Armstrong (eds),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Asian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2011, pp. 124-146.
專著教材書的章節1. 專著《中國對外貿易的奇跡:40年開放強國之路》,格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4]2. Trade Openness and Chinau2019s Economic Development, Taylor Francis, 2019.
[4]3. u201cWorld Trade Evolutionu201d, Edited with Lili Yan Ing, Taylor Francis, 2018.
[4]4. 專著《企業創新、產品質量升級與國際貿易》,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4]5. 專著《人民幣匯率、信貸約束與國際貿易》,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該書獲第20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
[4]6. 專著《貿易開放與中國經濟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4]7. 專著《加工貿易與中國企業生產率》,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該書獲第二屆劉詩白經濟學獎、第七屆胡繩青年學術獎、第七屆商務部發展研究獎)。
[4]8.教材,《國際貿易學:理論、政策與實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第1次印刷;12月第2次印刷;該書2018年被評選為北京大學優秀教材)。
9. 書的一章,u201c中國加工貿易:來自企業層面的經驗證據u201d(與田巍合作),《中國再平衡與可持續性增長》,社科文獻出版社,2013年3月。
10. 書的一章,u201c人民幣匯率調整對外貿相關企業和行業的影響u201d(與張帆合作),《匯率博弈》,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年,第92-123頁。
11. u201cChinau2019s New Role in the World Economyu201d, Edited with Yiping Huang, Taylor Francis, 2012.
12. 專著,《國際貿易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與計量實證》,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13. 書的一章,u201c中國外貿三十年u201d,收于《中國經濟改革三十年:變與常》,鄭偉碩、羅金義主編,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三章,pp. 30-73.
時評隨筆- 《余淼杰談中美貿易》,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6月。[4]
- 《u201c貿u201d似如此》,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4]
- 《重拯自由貿易》,鳳凰古籍出版社,2009年。
- 教學經歷:
(1)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高級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生課程)
[5]國際貿易(雙學位本科課程)
[5]國際金融 (雙學位本科課程)
[5]經濟學原理(本科生課程)
[5]中國經濟發展(MBA、DPS學生)
[5]轉型中的中國(南南學院研究生)
[5]全球化與經濟發展(燕京學堂研究生)
[5]全球貿易一體化的中國角色(東方獎學金基金u201c治國理政專題研修班u201d)
[5]中美經貿關系研判(財經班)
[5]國際經濟學Workshop
(2)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 國際貿易、國際金融
香港大學經濟及金融學院: 國際金融、宏觀原理
(3)加州大學戴維斯經濟系: 勞動經濟學
倫敦經濟學院-北大夏令營:國際經濟學
2.教學獲獎經歷
[5]北京大學優秀教學獎
[5]北京大學曹鳳岐金融教學優秀獎
[5]課程《經濟學原理》入選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目錄
[5]著寫教材《國際貿易學:理論、政策與實踐》獲北京大學優秀教材獎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