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文化與歷史條件、國際環境及政治經濟表勢的不同,因而產業政策在各個國家相差很大。就是在一個國家,由于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產業政策也不相同。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充分考慮產業政策所處的歷史現實。
1.產業政策的完善性
產業政策是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政策體系,其制定和實施要依據整體觀念和思維,要求政策的各個方面相互配套和相互協調。
2.產業政策要與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相協調
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須保證技術的發展和更新
3.產業政策的作用目標
是鼓勵和促進需要發展的產業盡快建立和擴張,限制不需要發展的產業促使其縮小或向其他產業轉產,以保證供給和需求總量的平衡。
制定原則第一,貫徹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針,以產業政策為導向,加強宏觀控制,指導市場發育,協調各方面行動,逐步緩解總需求與總供給、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矛盾。
第二,壓縮和控制長線產品的生產和建設,增加和擴大短線產品的生產和建設。集中力量,首先把糧食、棉花、煤炭、電力、交通特別是鐵路運輸以及市場緊俏的輕紡產品的生產建設搞上去。
第三,按照市場需求、產業關聯、技術進步、創匯作用、經濟效益等因素,安排好產業發展序列并制定相關的各項政策,明確支持什么,限制什么。同時,要妥善處理好重點產業與一般產業協調發展的關系,處理好生產要素存量調整與增量配置的關系,處理好產業總體配置與發揮地區優勢的關系。
第四,產業政策要點是根據長遠與當前結合、以當前為主的原則制定的。在治理整頓過程中,將視經濟發展情況,對產業政策作相應調整。
第五,產業政策的制定權在國務院。為了保證國家產業政策的實施,各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省轄市人民政府,應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結合本部門、本地區的特點,擬定實施辦法,并報國務院備案。如果需要對國家產業政策作某些補充規定,須報國務院審批。省以下各級人民政府不再層層擬定實施辦法。要處理好實行經濟承包責任制和實施產業政策的關系。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市場,各地必須執行國家的產業政策,不能因局部和短期利益而破壞國家的整體和長期利益。
第六,產業政策的實施,要運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和紀律的手段,同時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計劃、財政、金融、稅務、物價、外貿、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必須目標一致,協同動作,各項調節手段和措施要相互配套,服從治理、整頓的方針在實施產業政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