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后,政府對蜀錦產品的恢復和發展非常重視,實行減免政策,實施技改,幾次由紡織部審批蜀錦廠技改方案,國家撥專款對工廠技術改造工程給予投資。1975年蜀錦廠技改增加織機112臺,修建車間7690平方米,國家撥了專款203萬元。1980年,國家撥款37萬元,改造落后設備。1983年6月,國家經委、財政部經技[1983年]436號文批準,蜀錦廠第二期技改項目,總投資238萬元,增加織機160臺,修建車間7263平方米。通過一、二期技術改造工程的竣工投產,生產規模擴大了,生產條件改善了,過去陰暗低矮的茅草棚被寬大明亮的廠房所取代,陳舊設備全部換成現代化紡織機器,一些長期依靠手工操作的落后工序也實現了機械化。技改前蜀錦廠的固定資產原值只有201萬元,兩期技改后工廠的固定資產增加到1000萬元。蜀錦產品的年產量從80萬米增加到250萬米。產品一等品率從51%上升到90.53%。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推進,蜀錦廠進行了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干部制度、定額成本管理和經濟承包責任制改革。企業的各項改革緊緊把握住減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加產出的方向,使工廠的經營管理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保證了企業的經濟效益逐年增漲。改革開放前,蜀錦廠年利潤只有13萬元,到了1986年利潤上升到145萬元。出口創匯從1977年的14.7萬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450萬美元。
1988年工廠又實施了總投資440萬元的第三期技改項目,竣工投產后,生產設備主機達到484臺,年產各類絲綢近500萬米,工業總產值2000萬元。
90年代初工廠先后投資500多萬元建了兩家合資繅絲廠(即金堂玉錦絲廠、南溪絲廠)一家織綢分廠(錦文織綢廠)一家中外合資織綢廠(成都通達絲織品有限公司)。另投資300萬元建了兩家中外合資服裝生產線,即蜀港服裝有限公司和錦達服裝有限公司。這時蜀錦廠已是一個集繅絲、織綢、服裝一體的企業集團。整個集團年繅絲120噸,織綢500萬米,服裝200萬套。職工總數3500人左右(總廠2106人,分廠1000多人),年生產總值已達9000多萬元,出口創匯800多萬美元。在成都市絲綢公司主管二十一家下屬企業中成都蜀錦廠是最大一家企業,也是市經委管轄的中型企業。蜀錦廠的迅速發展,一方面靠全廠職工從上到下努力拼搏不斷進取,另一方面靠各級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懷。
1978年10月13日時任四川省委書記趙紫陽到廠視察,鼓勵工廠多生產出口產品,并指示成都市要扶持蜀錦的發展。
1980年元月20日,四川省委第一書記譚啟龍、市委書記楊以希到蜀錦廠視察。
1981年元月29日,四川省委副書記許夢俠到廠視察。2月12日,四川省委副書記孟東波到廠視察。先后視察蜀錦廠的中央領導有:鄧小平、朱德、劉伯承、鄧穎超、賀龍、陳毅、徐特立、吳玉章等首長。
蜀錦廠的發展不僅僅是規模的擴大和職工總數的增加,還應以它的質優而著稱。改革開放以后,全廠職工牢固地樹立了質量第一的思想,嚴把產品質量關,使蜀錦廠先后有18支產品獲部、省、市優質產品。質量的提升,效益也不斷的提高。隨著企業財力和積累增加,工廠投入了300多萬元修建了一批職工宿舍、俱樂部、幼兒園等設施,使職工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90年代初期是蜀錦廠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