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01c絲織業工人臨時自救工場u201d的誕生,極大地鼓舞了蜀錦工人的熱情,他們憑著u201c一顆紅心兩只手,自力更生樣樣有u201d的精神,平整土地,推倒了菩薩,修起了簡易廠房,一步一步地使木機運轉了起來。白天工人們戰斗在織機旁,夜晚伴睡在機腳邊。工人們再苦再累也心甘,他們說u201c自救工場就是我們自己的家呀!u201d
1951年9月28日,由于絲織業工人自救工場人員不斷增多,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在政府的指導下,成立了u201c成都市絲織生產合作社u201d。其資金來源:地政局撥地33畝,合人民幣4000萬元(注:當時的一萬元折合現幣一元);建設局撥款6000萬元;勞動局撥給大米17萬斤,折合人民幣1.0149億元;市聯社撥款7379萬元;自救工場股金549萬元。合計2.8077億元。(注:當時的一萬元折合現人民幣一元)為了建設,全體社員自愿三個月不領工資,到1952年末,合作社有職工164人,手工織機72臺,年產絲綢31565米,工業總產值84000元,利潤2400元,固定資金15200元,流動資金21000元。主要生產品種有素緞、朵花緞、民族緞、窄幅被面及毛主席像、抗美援朝、打虎等圖案的產品。產品銷路統一由市百貨公司包銷,原料由市蠶絲公司供應,這個時期是蜀錦生產發展得最快的時期。成都市先后成立5個絲織生產合作社,社與社之間相互比賽技能,評比產品,爭當先進,成都市絲織生產合作社的迅速發展,在全市錦緞業中樹立了一面旗幟。
1954年,社員分了勞動返還金,工人的月工資由1952年的8元增加到了26元,合作社修起了第一幢一樓一底職工宿舍,使用了電燈,舉辦了工人夜校,開展了一些適合工人的文體活動。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職工人數發展到266人,年產絲織品13.2萬米,工業總產值48.4萬元,實現利潤1.46萬元,上交稅利2.2萬元,產量是1952年的4倍。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購買力不斷提高,絲綢產品的供應量與落后的生產力已經很不適應,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合作社黨支部向全廠職工發出了u201c木機改電機u201d的技術改革號召。當時生產用的木機是u201c康熙年制u201d,不僅原始,而且勞動效率相當低。本機基本上是竹木結構,體積大,生產蜀錦需要兩人同臺操作,機頭部分置于坑中,機前操作工人半身入坑,另一個在上提花,兩人必須配合默契,每投一梭緯線需耗用幾十公斤臂力,勞動強度相當大,而生產的產量卻很低,每臺機器每天也只能生產2至3米。要改革這種木機已成為蜀錦人的一致心愿。
1957年,時任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劉玉洲帶領部份職工,不辭辛勞,大膽革新,先后改進了由u201c手丟梭u201d改為u201c手拉梭u201d、u201c竹木織綢機u201d改成了u201c鐵木電動織機u201d。電動織機的問世,第一次取代了兩千多年來一直沿用木機的古老落后生產方式,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效,每臺電動織機的產量是木機的10倍。為了進一步全面發展蜀錦,研究蜀錦,1957年8月,在省、市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的領導下,專門成立了有6人參加的蜀錦實驗研究所。
1958年成都市手工業管理局創辦了u201c成都市工藝美術學校u201d培養絲綢設計人員。是年7月,成都市絲織生產合作社更名為地方國營成都蜀錦一廠。這一時期蜀錦一廠提出u201c繼承和發揚傳統技藝、充實和豐富蜀錦原有特色u201d的號召,加強了設計和技術管理機構,組織設計和技術人員對蜀錦產品進行系統發展、搜集、整理,生產出了深受群眾歡迎的u201c龍鳳u201d、u201c鳳穿牡丹u201d、u201c白鶴鬧松u201d、u201c龍鳳呈樣u201d、u201c雙獅戲球u201d、u201c天女散花u201d等具有民間神話傳說圖案的衣料、坐墊,恢復了84種圖案,新舊品種有13個,各種花色近11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