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區的產生,是改革開放的產物。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特殊經濟區域,是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渡需要,也是擴大吸收國外直接投資、促進出口、參與國際分工的需要。中國園區發展與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有著密切的聯系,其對增加出口、吸引外資、引進高新技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國家和地方經濟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園區經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否認的。從園區的各項指標上看,其已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中堅力量。園區內產業的不斷集中再到集聚,通過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同時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在經濟版圖之中起到了u201c增長極u201d作用。園區同時也擔負了中國技術創新和現代化產業建設的重任,在對外出口、土地開發、吸引就業以及城市化進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國園區的發展歷程是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內地城市、再到西部整體的全國開花的過程。而園區的類型,由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逐漸向多功能、專業化發展。在中國園區建設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中國園區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正面臨的巨大挑戰與困境:
1.園區經濟嚴重依賴外資企業,卻難以實現技術外溢效應
通過引進外資企業,實現技術外溢效應,從而增強所在國生產技術水平,達到技術創新的目的u2014u2014這是中國外資政策重要的理論出發點。而中國大部分園區的現實情況是,外商企業限制技術引進與擴散,沒有在本土進行創新的動機與利益激勵,而本土企業在技術和人力資源上又與外商企業差距較大,還不具備吸收技術溢出的能力。
2.高度依賴核心大企業,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
中國多數園區產業群的企業組織結構均明顯地表現為對核心大企業的高度依賴,核心企業和外圍企業之間實力懸殊,中小企業的發育相對不足。而地方政府又往往在資源和政策上更多地向園區核心企業傾斜,又加劇了中小企業發展的難度。園區企業外資化、大型化,嚴重制約了培育中國本土國際性企業的空間。
3.園區政策使用不當,造成資源浪費和u201c候鳥企業u201d現象出現
90年代以來,園區發展規模急速擴大,地方政府不斷規劃新的園區。為了吸引投資,許多地方給予企業比國家統一優惠政策更加優厚的招商條件,一再降低土地出讓價格、水電等資源費用和其他稅收標準,這造成了企業土地開發效率低下和對自然資源的巨大浪費;此外,還出現了企業以追尋最優惠政策而在相鄰園區間進行遷移的現象,一旦政策優惠期限過期,這些企業便如同候鳥一般迅速飛向下一個政策溫床,這直接導致了財政稅收的極大損失和資源的浪費,不利于產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4.園區主導產業定位不清,發展前景不明朗
除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園區將服務業作為其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外,其他園區,特別是中西部園區同樣以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作為其重點發展領域。但從經濟基礎、研發環境等條件看,除少數地區具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外,大部分園區提出了與自身條件不相符的產業發展計劃,前景充滿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