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文化按照不同的產業性質大致分為農業文化,工業文化,第三產業文化。
中國古代農業文化類型 秦漢時中國的四大農業文化區已經確立,它們是平原農耕文化、草原畜牧文化、山林采獵文化、江湖漁業文化。
1.平原農耕文化
平原農耕文化的自然環境是土地平坦、肥沃、氣候溫和,有灌溉條件或可進行雨養旱作農業的平原地區。土地是農耕區的基礎,栽培作物是主要活動,也有一定數量的牧業、林業、漁業及手工業。木匠、鐵匠、陶匠等形成工匠幫會和工匠文化。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在一起是農耕文化區的特征。農耕區的自然村一般是宗法關系和政治關系交織在一起,既有政權組織,又有祠堂一類的宗法組織,封建的綱常倫理在農耕區有深厚的基礎。
在農耕區,土地是不動的財產,農民不能像游牧民族那樣流動,也不能像商業民族那樣冒險,只能生老病死于故土之上,過著穩定的、程式化的生活。穩定而艱苦的農耕養成了農民有很重的鄉土觀念,防御意識和守成的心理。農耕文化是中國農業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決定著中國農業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根底。
2.草原畜牧文化
草原畜牧文化分布在中國邊遠的干旱開闊的荒漠草原地帶,一般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中國的草原從東北平原西部,經內蒙古高原、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直達青藏高原南線以西,綿延4500多公里。秦漢時北方草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有匈奴、東胡、樓煩、烏孫、西域各族與東北各族,他們在畜牧生產中創造了畜牧文化。
畜牧文化區以牧畜的飼養和放牧為主,食肉乳、衣毛皮、住穹廬,逐水草而居,過流動性的半定居生活。馬在畜牧民族中有重要作用,交通、戰爭、圍獵主要靠馬。游牧民族粗獷、強悍、英勇善戰。
中國歷史上農耕文化和畜牧文化曾發生多次接觸,漢民族向牧區屯墾、移民,擴大農區;少數民族在交接地帶擴張,直到入主中原。在兩種農業文化的交錯中,一方面進入中原的畜牧民族,逐漸被漢族農耕文化所同化;另一方面中原農耕文化也受到畜牧文化的影響,增加了尚武習性和任俠精神。唐代文化的兼容并包氣概是和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大融合有關的。盡管兩種文化頻繁交錯,但在農區仍然是農耕文化,在牧區仍然是畜牧文化,這說明文化對于環境條件的依賴性。畜牧民族進入農區以后,曾想保持自己的生產方式和文化傳統,在實際上是行不通的,最后還是放棄自身的畜牧文化而適應農耕文化。
3.山林采獵文化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在廣大山區分布著山林采獵文化。山區耕地少,而野生動植物、礦產資源豐富。山林居民如獵戶、樵夫除種植小塊耕地外主要靠采集、狩獵、砍柴、燒炭和零星的開礦過活。山區交通不便,封閉孤立,自給性更強。白居易有一首詩《朱陳村》,勾畫了山林采獵文化的概貌,u201c徐州古豐縣,有村日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林業,頭白不出門。u201d
在山區,山民們耕種山坡上小片耕地稱之為畬田。范成大在其詩《勞畬耕》的序中說:u201c畬田,峽中刀耕火種之地也。春初斫山,眾木盡蹶。至當種時,伺有雨候,則前一夕火之,籍其灰以糞。明日雨作,乘熱土下種,即苗盛倍收,無雨反是。山多磽確,地力薄,則一再斫燒始可蓺u201d。
圍獵是山民大規模的集體活動,時間在初冬,參加的有幾百人,在大范圍內形成圍圈,逐步縮圍,最后追殺。采獵活動是有風險的,獵人們對自然有敬畏心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的觀念很深。
山區自然條件差、封閉孤立,發展滯后,是中國比較貧困的地區。在古代山區和平原也有有限的交流。一是商業上的交換,山區的土特產換取農區的糧食、布匹。一是人口的流動,山里人到平原地區謀生,平原地區的人由于戰亂、破產移居山區,使山區得到一定的開發,在山區的川道里基本是農耕文化,交通不便的深山才是山林采獵文化。
4.江湖漁業文化
新石器時代漁業文化就很盛行,陶器上的水紋、網紋、漁紋很普遍。漁民們捕魚、食魚,以魚骨作裝飾,各種各樣的魚圖,如連體魚、變體魚、人魚、鳥魚等都有豐富的文化含義。進入農業社會以后,漁業集中在大江、大河兩岸、湖泊周圍及沿海地區。
中國內陸分布著許多江河湖泊,居住著以漁業為生的漁民。他們水里來,水里去,以船為屋,生活流動性大。漁民們特殊的生產方式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特有的習慣、禁忌、信仰。中國有很長的海岸線,海上捕撈是海邊漁村經濟的主要內容。海上捕撈季節性強,風險性大,漁民中盛行著對海神的敬畏和信仰。
澳門工業文化 澳門工業歷史悠久,但發展緩慢,真正意義的現代工業從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發展起來。到70年代,澳門工業發展速度加快,80年代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澳門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然而,到90年代初,開始出現放緩現象。
早在300多年前,澳門的鑄炮業和帆船制造業就頗負盛名。在近100多年間,神香、炮竹、火柴等手工業因地制宜地發展起來,產品遠銷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曾經一度成為澳門的主體工業。
20世紀30年代,澳門開始出現織造工業,是一種使用木機進行生產的手工勞動,家庭式經營,規模很小,生產毛巾、線衫及粗布等低級產品,這是澳門織造工業發展的雛型。50年代中期,小規模的膠鞋廠、搪瓷廠、手套廠、小五金廠相繼出現,不少工廠采用半機械化的生產方式,產品種類多了,生產技術也有了進步。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澳門工業出現新的變化,毛織業由家庭式的手工業發展到設廠生產。部分制衣廠換上電動縫紉機,規模逐漸由小到大,生產力進一步得到提高,產量亦有所增加。假發工業和膠珠刺繡工業,在短時間內有數十家工廠投產,發展相當快,但由于受原料供應的影響,以及產品不合市場需要,數年后便趨于式微。60年代后期,為適應澳門毛針織業發展的需要,首家毛紡廠建成投產,奠定了澳門毛紡工業的基礎。在此期間,澳門工業品市場逐步擴大,打進歐洲北美市場。
由于受西方經濟發展的刺激及香港經濟興旺的帶動,同時澳門政府逐步推行開放政策,吸引港商及外商到澳門投資,促使澳門工業在70年代出現新的發展,稱之為小的飛躍。制衣業和毛針織業迅速壯大,塑膠、電子、玩具、人造花、建筑材料等新工業開始興起。澳門工業自1976年之后一直處于蓬勃發展狀態,特別是1979年和1980年,數以萬計的大陸新移民涌入澳門,為澳門工業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帶動了澳門整體經濟的繁榮。由于經濟環境較佳,在80年代期間商人投資開設一些工業新項目,如生產鋼琴、露營帳篷、珠飾、牙科配料、首飾、磁帶、騎具等。
80年代中期,澳門工業達到鼎盛,有工廠2700家,就業人員8萬多人,產值占全澳總產值的37%,成為澳門經濟的第一大產業,是澳門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從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是澳門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到1984年,工業產值占澳門生產總值的36.9%,居各業之首,排位第二的旅游博彩業僅占19.5%,工業成為澳門最大規模的支柱產業。80年代末,隨著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澳門工業競爭力下降,出口加工業增長停滯,甚至呈現萎縮狀況。為了促進本地工業的發展,澳門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并制訂了新的對外貿易法和工業法以及推動工業步向多元化的稅務鼓勵法令。
進入90年代后,澳門工業的增長速度逐漸下降,甚至出現連年負增長。在澳門本地生產總值中,工業的比重也明顯下降,已退居旅游博彩業之后,降至20%左右。工業已不再是澳門最大的支柱產業。澳門工業迅速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勞動密集型輕紡產品出口加工業的競爭優勢逐漸喪失。由于澳門旅游業和地產業的快速發展,使澳門工資上漲,生產成本上升,澳門工業進入了由勞動密集型向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轉型時期。澳門政府允許本地企業將部分工序及有關的生產轉移到中國內地,而在本地發展技術含量高,產值高的高技術、新技術、高產值工業。隨著工序、產業的外移,澳門工業日漸萎縮。1995年,工廠下降到1502家,就業人員4萬多人。從1990年到1996年,工業生產總值年增長不足1%。此外,西方國家經濟不景氣,市場疲軟,減少進口數量,海灣戰爭也是一個不利因素。同時,由于中國、泰國、馬來西亞等鄰近地區的生產成本低于澳門,而成為澳門強大的競爭對手,致使澳門原有的優勢削弱。雖然澳門工業近年來的發展不盡如人意,但其在澳門經濟中仍具有舉足輕重和不可取代的地位。以出口加工業為主體的外向型工業,容納8萬多勞動力,解決了澳門一半左右人口的生活。紡織品、成衣、玩具、電子產品、皮革制品等加工出口,換取大量外匯,有助于澳門金融穩定,并帶動了其它行業的發展。此外,澳府發展工業政策優惠,出口配額多,進入國際市場渠道通暢,融資方便,具有內地不可企及的外向發展優勢。相比之下,內地土地遼闊,勞動力充足,資源豐富,企業門類齊全,科技含量及層次較高,實力雄厚。兩地企業合作的前景十分廣闊。澳門基本法規定:u201c澳門特別行政區改善經濟環境和提供法律保障,以促進工商業的發展,鼓勵投資和技術進步,并開發新產業和新市場。u201d澳門工業轉型有堅實的依托,從傳統工業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的轉變過程中,澳門和內地的實業界均可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