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國際化是生產超越民族國家的疆界,在國際范圍內形成一個相互依賴的有機整體的過程。它包括直接生產過程國際化和再生產過程國際化兩層含義。作為生產社會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延伸,它屬于生產力范疇。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使生產國際化進入早期階段。資本主義壟斷的加強,使生產國際化進一步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新科技革命和跨國公司的推動,生產國際化取得巨大進展。主要表現為:(1) 跨國公司的崛起。日益增多的大型公司到國外投資生產成為跨國公司; 現有的跨國公司不斷在世界各地增設子公司。(2) 出口貿易額在國民生產中比重不斷上升。一些大企業產品越來越以國外市場為主要對象。(3) 國際間經濟合作加強,一些國家共同開拓某些新興產業,合作新建大型工程。(4) 勞動力國際市場逐步形成與不斷擴大。(5) 國際間新技術交流受到重視,新技術革命速度加快。(6)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在經濟發展與經濟政策方面的協調,建立區域一體化的經濟聯合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