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亞洲的經濟起飛,不少騙徒把目標從歐美人士轉移到東亞地區。這些騙徒假冒當地的銀行或律師行職員,并宣稱有一筆為數可觀的遺產等他們來申領;但其實跟以前一樣,仍然是一個騙局。
受害者多是在使用網絡交友時遭詐騙,受害者透過網絡與騙徒(通常都是使用假造的身份資訊,例如假裝是歐洲的白領階層,或是某國的貴族顯要)交往多時后,詐騙分子利用各種借口誘騙受害者將金錢匯往他國,且受害者大都是具有高教育背景之女性。此類詐騙中,騙徒通常都是以被害人只需匯出一筆金額較小的匯款,就可以換得巨額利益作為誘餌讓被害者上鉤(例如要求被害人匯款參與高獲利的投資,或是先得替一筆金額極大的匯款代墊操作費用之類理由),由于騙徒與被害者之間往往還有感情上的關連,導致許多被害者縱使被騙,也堅持不承認自己已經遭到詐騙。
據美國經濟情報局統計,u201c尼日利亞騙局u201d平均每年在全球騙取的金額高達15億美元,數目之高,令人咋舌。比如設局者編造一位顯要人物稱自己有一筆巨款,因某種變故必須匯出國外,希望能借收信人的銀行賬戶一用,騙子承諾只要有人愿意提供銀行賬戶號碼,讓他把錢存入賬戶,就可以分得那筆巨款的一至三成。一旦同意和對方合作,被騙者就很難擺脫騙局。比如對方要你先匯些手續費,然后再找借口讓你匯些電匯費、政府稅金等亂七八糟的費用,一步一步以巨款做誘餌讓你先把這些相對少的錢轉給他,但是最后對方拿到了錢卻從人間蒸發了。
類似這樣的郵件騙局在國內也有。比如u201c中獎郵件u201d,郵件通知你中了幾等獎,只要支付一筆郵資和手續費就可以拿到獎品,但等你把錢匯出后,你已經中了u201c尼日利亞騙局u201d。這樣的案例在外貿中也時常發生,外貿普遍采用電子郵件的方式聯系客戶,聯系的成本降低了、范圍和空間也擴大了。于是一些外貿騙子,尤其落后國家的騙子乘國際電子支付制度的不完整來騙取樣品和保證金的現象也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