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技術轉讓合同是指轉讓方將自己所擁有的技術跨越國界地轉移給技術受讓方的書面協議。據此協議,轉讓方向受讓方轉讓技術的使用權,準許受讓方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技術,向受讓方進行技術服務或傳授技術知識,并收取使用費;而受讓方取得技術使用權,得到技術知識,獲取技術服務成果,按照合同約定的條件制造和銷售合同產品,并給付合同價款、使用費或其他報酬。
這里所稱的技術,是與生產管理相關的關于制造產品、提供服務的系統(tǒng)知識,即來源于生產實踐并應用于生產實踐的知識、設計、方法、手段與技能,具有系統(tǒng)性。同時它又是通過書面資料、口頭講授或實際操作加以表示和傳播,具有無形性。實踐中通常包括專利權和其他工業(yè)產權,以圖紙、技術資料、技術規(guī)范等形式提供的工藝流程、配方、產品設計、質量控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專有技術和技術服務等。
聯合國貿易與發(fā)展會議于1981年提出的《聯合國國際技術轉讓行動守則(草案)》1.2條規(guī)定,u201c本守則下的技術轉讓系指制造某件產品、應用某種制作方法或提供某項服務的系統(tǒng)知識的轉讓。僅涉及貨物銷售或租賃的交易不在此列。u201d根據該款所下的定義,技術轉讓是指關于制造產品,應用生產方法或提供服務的系統(tǒng)知識的轉讓。日本的《外資法》規(guī)定:技術引進是指工業(yè)產權和有關技術的其他權利的轉讓,以及授予所規(guī)定的使用權和給予有關管理技術的指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第二條規(guī)定:u201c本條例所稱技術進出口,是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或者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通過貿易、投資或者經濟技術合作的方式轉移技術的行為。前款規(guī)定的行為包括專利權轉讓、專利申請權轉讓、專利實施許可、技術秘密轉讓、技術服務和其他方式的技術轉移。u201d
這些對u201c國際技術轉讓u201d范疇的規(guī)定已表明,轉讓的標的是無形的技術、知識和經驗,它主要以三種形式表現出來:
1.專利技術政府主管部門根據發(fā)明人的申請,經核查認定其發(fā)明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而在一定期限內授予發(fā)明人的一種法定權益,其中包括法律賦予專有權(獨占權)的發(fā)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
2.專有技術為生產某種產品或采用某種流程,以及為此目的而建立某一企業(yè)所需要的知識、經驗和技巧的總和,一般指未申請專利但具有保密性的技術;
3.商標u2014u2014商標本身并不是技術,依照各國的交易慣例,單純的商標許可不是國際技術貿易。在國際技術轉讓中作為標的的商標,所體現的是專利技術、專利產品和商標的結合。
國際技術轉讓的無形技術與國際貨物買賣的有形商品(諸如單純的機器、設備或產品)有很大的區(qū)別,但技術往往以特定的機器、設備或產品為載體。因此,以上方面的無形標的可以并且經常與一些機器和設備的進出口結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