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增長和GDP增加的同時一定會帶來貿易條件的惡化。發展中國家出現的貿易條件惡化并不是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必然惡果,它只是由于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落后于經濟的增長,落后于世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速度。普雷維什從出口的需求彈性角度論述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的必然性是不合理的。從資料來看,并沒有證據表明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慢于發達國家具有必然性。中國是一個勞動力豐富的發展中大國,無論與發達國家還是與發展中國家相比都有更大的出現貿易條件惡化的可能性。從產業結構的角度考慮,以下幾種情況的出現極有可能會導致中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出現貿易條件的惡化。可以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1、增加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對企業的研發給予支持。在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中,特別是教育費用的投入中要注意調整各項教育支出的比例安排,引導教育結構發生變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的高等教育成績喜人,但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卻遠遠落后,這大大限制了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已經成為中國許多企業甚至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最大的瓶頸。
2、加速推進城市化,尤其是城鎮化進程,通過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實現產業整體布局的演化升級。在城市化的同時還要加大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
3、實現并促進區域產業的梯隊承接。這種承接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在國際市場上,一方面是在國內市場。在國際市場上我們要實現(大)區域產業的梯隊承接,在國內市場上要加速促進 (小)區域產業的梯隊承接,要保證這兩方面的順利實現,需要政府采取各種政策加以引導和安排。
4、注意引導外商投資在產業的優化升級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外商投資在產業優化升級中的作用并不顯著,這可能與中國前期引進外資的目的有關,在前期中國引進外資主要是出于解決資金不足(局部還有解決地區就業的目的)的問題,在中國國內資金已經比較充足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把吸引外商投資的重點放在促進產業的優化升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