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1990年,發達國家集團內部就跨國貿易問題矛盾加深。受石油危機影響,美國政府再規劃現有產業布局。在政府需求引導下,企業地理研究的重要力量華盛頓學派集體轉向區位理論研究。而跨國公司的需求是,如何在有沖突的國際環境中實現生產要素配置,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至此,全球供應鏈的研究和企業地理的研究出現分化,開始探索自身的研究范式。
1970~1990年,經濟學理論界產生了一系列新理論,有力地支持了全球供應鏈的研究工作。最主要的貢獻來自國際分工理論、交易費用理論、核心競爭力理論。跨國公司調整運營戰略,將出口產品轉變為出口工廠和出口資本,在全球尋找成本洼地。全球供應鏈研究工作需要解決一個具體問題,重新規劃跨國公司的生產一配送網絡,實現收益最大化,即全球物流系統(Global logistics system,GLS)問題。
全球供應鏈整合了分散在各國的從原料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的關鍵商業過程,用于向消費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產品、服務、增值和信息交換。對于 GLS問題,最主要的研究范式是規劃方法(mixed integerplanning,MIP),占據約50%的成果。可用決策變量、業績指標、供應鏈結構變量、國際因素來歸納MIP模型。
對于全球供應鏈的決策變量,這一時期的學者選擇以工廠選址為主。部分原因是受到美國政府需求影響,部分原因是跨國公司有調整全球產能布局的需求。受此需求影響,產能和運輸量也成為決策中的主要因素。學者將產能與運輸能力平衡作為重點決策變量。為配合這一決策變量的優化調整,形成的模型中還伴隨有對供應商的重新選擇(Hodder and Dincer,1986)。
對于業績指標,學者們比較認同的有3類目標函數。第一類為稅后期望收益最大化(Hodder andDincer,1986)。第二類為運作成本最小化(Haug,1992)。由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引進,出現了第三類目標函數,要求多方收益最大化 (Hadjinicola andKumar,2002)。
對應供應鏈結構參數,多數學者支持2層結構。而對于供應鏈的合作決策形式,無一例外都選擇了多工廠多市場模式(multi-plants multi-markets model,MFMM)。
作為全球供應鏈,需要考慮國際因素影響。關稅、匯率、消費稅是模型中不可缺少的三個重要因素。此外也有考慮到工人技能、非關稅壁壘以及運輸時間,但未能形成統一認識。隨實踐工作展開,不斷有新因素加入模型。2008年MIP模型國際因素方面的變量超過30個。
1970~1990年是全球供應鏈研究的黃金時期,MIP工具得到廣泛應用。變量復雜化導致計算規模爆炸,模型只能給出滿意解。研究門檻較低,方法學容易掌握,大量研究存在缺乏數據支持、模型雷同、觀點接近的情況,存在嚴重的學術跟風。因而只有少數學者的研究得到跨國公司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