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代工服務于智能手機、HPC(高性能計算電腦,例如比特幣礦機)、物聯網、DCE(數據通信設備)等多類型產品的公司。
根據臺積電2019年Q4財報顯示,智能手機領域收入占比總營收53%,是臺積電最重要的收入組成。
作為晶圓代工廠,目前臺積電的競爭對手主要是三星。三星在手機生產制造方面享有較高的市場地位。
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發布的排名數據,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量約為14.86億臺,與2018年的15.05億臺相比稍有下降,這對代工企業來說也有一定的影響。
數據顯示,全球前十的手機供應商排名較2018年變化不大,該年度出貨量第一的公司依然是三星,達到2.97億臺,而臺積電的兩大客戶華為和蘋果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對比2018年同期,華為的出貨量增長了16%,蘋果則減少了4.9%。
在客戶量方面,三星自己的需求就足以使其代工產業有穩定的一席之地,同時,蘋果和華為也是三星代工的客戶。
2019年,三星就向《東亞日報》等韓媒披露發展目標,計劃在2030年成為全球系統芯片領域的第一,未來十年三星針對芯片制造將投入1160億美元。而臺積電也成為三星制霸路上一塊巨大的絆腳石。
臺積電和三星,在不同納米的芯片的制造工藝上各有優勢,而在7nm領域,臺積電是業內頂尖,不同于以往業內使用的DUV(深紫外光刻)工藝,臺積電首次成功使用EUV實現流片,并在后續增強版中進行了芯片性能的再提升。
而三星目前主要的研發方向也需利用EUV工藝。今年1月15日根據有關韓媒的消息,三星向EUV光刻機獨家供應商荷蘭ASML公司花費33.8億美元購買20臺EUV設備。
三星是臺積電目前在EUV技術上最大的競爭對手,訂單量也將隨著兩家技術和良率的提升而被分割搶奪,面對加大投資的三星,臺積電也不能懈怠。
根據臺灣《天下雜志》,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看來,臺積電和三星一樣,都建立了只屬于自己的管理模式,他也承認現在兩家打得很厲害,認為臺積電現在雖占優勢,但仍未取得徹底的勝利。
另外筆者想說一點,高端局里玩家不多,競爭局勢明朗,但對于已經普及的芯片制程工藝,臺積電的優勢就相對弱化了一些。
舉例來說,14nm制程的芯片已經被廣泛運用。1月13日,據《電子時報》文章,此前由臺積電代工的海思14nm芯片,已轉由中芯國際代工。
中芯國際花了近4年時間發展14納米制程,時至今日14nm仍擁有大量市場,而中芯國際的14nm芯片也達到了95%的良率。在臺積電專心研發更高端的半導體工藝的過程中,或許也給了同行一些市場機會。
不可否認臺積電隔代領先的產品對市場的吸引力,但市場競爭的格局并非一成不變,臺積電目前能做的,就是繼續保持其技術創新,以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