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廣東省深圳市交通運輸局聯合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印發《深圳市現代物流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策略(2021—2035)及近期行動方案》。
《方案》指出深圳未來的發展目標:將構建形成多層次、多模式、多功能、多業態的全球物流樞紐城市。
《方案》提出“1+3+5”的總框架,圍繞建設全球物流樞紐城市的1個總定位,著力打造全球供應鏈管理服務中心、國際物流轉運中心和全國物流創新應用中心3個中心,明確了5大領域重點任務和近期行動方案。
五大重點任務
(一)建設全球性綜合物流樞紐
打造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對外物流樞紐,建成由2個海港、1個空港、1個鐵路、3個公路樞紐組成的7大門戶型物流樞紐(包括西部海港物流樞紐、西部公路物流樞紐、中部公路物流樞紐、東部公路物流樞紐、東部海港物流樞紐、鐵路物流樞紐、空港物流樞紐);建設30個保障高效分撥配送的城市物流轉運中心;配建滿足高品質生活的社區物流配送站;構筑內通外聯、灣區協同的物流通道體系,形成“三軸一廊八向”的對外綜合物流通道體系。
(二)創新物流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模式
加強物流基礎設施立體化復合化建設,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結合重點片區開發和城市更新,打造“低空—路面—地下管廊”現代立體城市物流體系,探索利用地下綜合管廊設施、地鐵等軌道交通設施開展城市配送。加快推動物流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加快先進物流新技術新裝備研發應用;以及促進基礎設施投資開發主體多元化,完善“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元籌資”的投融資模式。
(三)推動物流基礎設施體系高效運行
提升國際物流網絡化服務水平,加快形成綜合立體、陸海統籌、雙向開放、多邊延伸的國際物流服務體系;提升國內物流干線運行效率,暢通跨區域高質量干線物流通道網絡;完善末端物流配送“微循環”,引導和鼓勵城市貨運配送組織模式創新;加強干線運輸和支線運輸的組織協同,加大“卡車航班”開行力度,面向珠江通道積極發展干支直達、江海直達等水路運輸組織方式,優化疏港通道貨運專用車道或專用道路管理措施。
(四)打造專業化高效物流服務網絡
提升全球制造業供應鏈資源配置能力,支撐打造暢通國內循環、參與國際循環的“深圳樣本”;提升電商、跨境電商物流服務能力;建設全球跨境快郵集散中心,推進交郵融合發展;打造高品質冷鏈物流體系,促進冷鏈物流規?;l展,探索開展冷鏈共同配送、“生鮮電商+冷鏈宅配”等新模式;構建安全可靠、快速高效的應急物流網絡;完善口岸物流體系,優化口岸營商環境。
(五)完善物流基礎設施體系保障措施
1、完善組織保障,進一步建立健全部門間協同聯動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統籌推動物流業發展相關工作。
2、保障物流設施用地空間,確保物流基礎設施用地規模底線,強化全市20平方公里物流場站和15平方公里物流倉儲用地的規劃管控,促進功能提升。
3、加強物流業扶持與獎勵。
4、強化支持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配套政策研究,形成“1+N”的物流專項政策體系。
通過上述建設策略的實施,深圳將在2025年,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加速融合;海港、空港樞紐核心地位更加凸顯;國際多式聯運體系初具規模;物流規模化、組織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形成與深圳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的物流基礎設施體系。到2035年,實現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顯著增強;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物流節點及通道網絡;建成世界一流的高質量物流基礎設施體系。
具體來說,至2035年深圳將實現物流網絡更加通達。城市物流轉運中心5公里覆蓋率達到90%以上,社區物流配送站1公里覆蓋率達到100%。深圳市域配送90分鐘送達、社區配送15分鐘送達,粵港澳大灣區內主要城市4小時送達、其他城市8小時送達,形成“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多式聯運、共同配送等先進運輸組織方式廣泛應用,深圳港集裝箱國際中轉比例超過30%,鐵水聯運比例超過10%,深圳機場占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貨郵吞吐量的比例超過20%。冷鏈設施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冷庫庫容超過150萬噸,綜合冷鏈流通率超過90%。新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5G網絡、信息平臺、自動化智能化設施設備應用比例超過90%。城市物流配送車輛基本實現新能源化和清潔化,新建物流基礎設施綠色化建設比例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