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共青團 來源:中央共青團微信公眾號
抵制外國貨,究竟有沒有用?
目前全球主要有兩個國家在抵制“中國制造”,包括硬件和軟件:一個是發達國家的美國;另一個是發展中國家的印度。
美國的抵制主要在政府層面,通過加征進口關稅,以及對華為、中興、海康、大華、Tik Tok的禁令來抵制。
印度則是政府層面和民眾層面因反華情緒集體抵制:禁用了一大批中國的APP;禁止中國公司參與印度的道路建設;還取消了中國公司參與印度的4G網絡升級維護投標,估計5G建設也不會讓中國公司參與;不少印度老百姓也在抵制購買中國制造。
今天美國和印度發生的事情,讓人思考一個問題——在兩國關系緊張的時候,一國政府或者民眾集體抵制另一國的產品,究竟有沒有用?抵制外國貨,有什么好處?從數據上,我們可以來看看中國市場曾經發生的情況。畢竟抵制外國貨,我們歷史上也發生過:
1. 一個國家抵制外國貨,
在短期內確實可以起到較大的效果,可以使他國公司遭受比較大的損失,也能給他國政府帶來一定壓力。
2012年8月份,中日釣魚島爭端爆發。中國國內開始了抗議活動,造成日系汽車品牌在中國銷量大幅下滑。
2.
從長期看,抵制外國貨效果不大,唯一途徑是國產的崛起。抵制熱潮過去之后,日系汽車就在中國銷量逐漸回升了:
以豐田舉例,2019年在華新車銷量162.07萬輛,比2012年的84萬輛上升92.9%;
本田2019年在華新車銷量155.44萬輛,比2012年的59.86萬輛增長159.6%;
日產2019年在華新車銷量154.69萬輛,比2012年的118.15萬輛增長30.9%。
今天日系車在中國市場,“抵制的陰影”早已是過去時。
短時間內,
抵制外國貨運動能夠給國產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機遇。2012年,
在發生了釣魚島事件的第四季度,自主品牌汽車的銷量增速出現了猛增,取代和填補了日系車的部分市場份額。
但是從較長的時間維度看,由于國產車不可能在幾個季度或者幾年就能超過外資品牌,于是市場銷售又會恢復到外資強,自主弱的狀態。
這表明,
要想真正的抵制“洋貨”,唯一的辦法就是國產的強大,而這需要較長時間的發展和積累,短期的抵制行為幫助不大。如果國產不強大,抵制只能給對方造成一時的損失,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局面。
抵制外國貨,有什么副作用?接下來,說下抵制外國貨的副作用,筆者對抵制外國貨的運動并沒有太多的好感:
第一個原因,筆者還在讀本科的時候,也曾發生過反日游行。游行地點離學校只有幾公里,輔導員給我們挨個打電話勸導大家不要去。后來在網上看到,游行中少數人趁機作亂,把一些賣電子產品的店鋪打砸后“洗劫”了,理由是里面有日系品牌電子產品,這樣的行為讓投入了巨資的店主欲哭無淚。
第二個原因,抵制活動雖然可以對“洋貨”造成一定損失,但是難以對處于優勢地位的“洋貨”造成根本打擊。
要做困難的事情才能真正的實現“抵制”,比如想抵制高通的芯片,那就需要國產的芯片趕超高通芯片才可以,而不是說今天上街抗議了一番,高通芯片的優勢明天就消失了。
而國產芯片要趕超高通,即使是華為海思這樣的佼佼者,追上高通的水平也用了十年的時間,而國內其他做手機處理器的廠家例如小米的澎湃芯片,紫光展銳的手機處理器,要想趕超高通,就不止十年了。
第三個原因,也是筆者覺得最重要的,那就是“成功需要朋友,巨大的成功需要敵人”。國產貨的目標不應該僅僅是國內,而是應該走向全球。
只有走向全球,才能叫巨大的成功。那些技術、品牌、質量、生態處于優勢地位的“洋貨”來到中國市場參與競爭,是國產貨發展最好的“陪練”,這使得我們的國產貨在本土市場就可以和強大競爭對手過招,可以使“國貨”發展出強大的競爭力。
如果通過政府禁令,或者因為民眾的自發抵制,“洋貨”都退出了本土市場,這其實對“國貨”的發展并不利,要知道,
在自由市場競爭中擊敗“洋貨”,這是“國貨”成長的必經階段。因為我們是要走向全球的,而走出了國門還是會和“洋貨”競爭,根本無法回避。
正是因為蘋果和三星在中國的存在,才使得國產手機有了相對強大的競爭對手,有了更大的競爭動力。而在本土市場實現了對三星和蘋果市場份額擠壓的國產品牌,在進入全球市場時頗有勢如破竹的意味。
要獲得巨大的進步,就一定要和國際對手有所競爭和接觸,注意這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中國互聯網企業競爭力處于第一梯隊的字節跳動、阿里巴巴和騰訊,盡管國際化成果不同,但是它們在自己的主營業務,都始終保持了和國際頂尖對手的接觸和競爭,這有助于提升自身實力。
和國外強大競爭對手進行接觸和直接競爭,是成為世界第一的必經之路。不擊敗國際對手,就無法實現國際化,無法成為世界第一。要鼓勵國內互聯網企業敢于長期投入,和國際競爭對手同臺競技,這對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和長期利益都是有利的。
如果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成為了全球平臺,將大有益處:第一,中國的影視作品、音樂等都將推向世界,有力促進服務出口。國內不少旅游景區、歌曲、電影,因為一條抖音就火了起來。比如那句“老許,你要老婆不要”,就讓人知道了多年前的《牧馬人》這部電影,對國外也是同理。
第二,全球的企業都會在你的平臺打廣告。WARC(World advertising research center)在2019年初做了一個估計,2019年全球廣告支出為6160億美元,其中互聯網廣告占了46.7%,傳統渠道(報紙,雜志,廣告牌,電視)等占了53.3%。
WARC還做了另外一個統計,2014年-2019年全球所有廣告支出的四分之一流向了Google和Facebook兩家公司。
而要做到這一點,則要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打敗美系應用,就必須到國際市場上去碰撞、去競爭,增強自己的全球化能力。
美國、印度抵制中國制造,有什么影響?回到本文開頭說的印度和美國抵制中國制造,
為什么說“他們要封閉,我們要開放”,印度抵制中國制造和中國互聯網應用,對其自身發展一定是不利的,如果是擔心本土企業在競爭中落敗和被消滅,可以給予弱勢的本國企業一定扶持,但絕對不是讓外國企業退出本國市場的競爭。
對中國的抵制,在短期內可以給印度本土企業帶來收益,他們會和其他外國企業一起填補中國企業留下的市場空白。
但是,
第一點,印度會失去一個主要的技術、資本、基建和產業輸入來源。如果抵制中國,就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收益。尤其是印度現在的基建,資本、產業和技術都依賴于先進國家的輸入和轉移,把中國排除在外,意味著喪失了一個重要的輸入來源,只能從發達國家獲取這一切了,這意味著會更加昂貴。
比如,印度的電力建設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快速發展,發電量一躍成為全球第三。中國公司為其提供低成本的發電設備和高質量且準時的工程服務功不可沒,中國是印度最大的電力設備的進口來源。
再比如,印度蓬勃發展的互聯網產業,這是個前期需要燒錢投入的產業,失去了中國資本,在融資時勢必會導致買方競爭減少,在和投資方的估值博弈中會喪失籌碼,難以獲得更高的估值和溢價。
第二點,印度企業沒有在本土面臨中國公司的壓力,對于培育其全球競爭力不利。中國是全球最大出口國,中國制造在全球占據了最大的份額,尤其是中低端市場處于霸主地位,印度在中低端領域最大競爭對手是中國公司,除非永遠龜縮在印度市場,否則將來印度企業要想走出本土,勢必還是會和中國企業相遇的。
企業競爭力太難獲得了,要培育其競爭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強大的陪練。每一個世界冠軍,背后都是必然參加了各種世界大賽,經歷了和頂尖選手交手的歷練。再說美國,美國通過加征進口關稅,以及制裁中國科技企業這兩種形式,來抵制中國制造(包括硬件與軟件),
這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呢?很簡單,美國認為自己是強者,強者和弱者脫鉤,一定是弱者吃虧。這似乎是一個單向打擊的故事,但是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因為我們在某些領域也是強者。
中國的優勢領域關稅
第一種形式——關稅。
關稅最大的威脅,是美國能夠借此逼迫中國的對美國出口產業鏈外移到其他國家。但在產業鏈領域,中國并不是弱者這么簡單,到目前為止,中美經貿摩擦已經兩年多,從數據上來看,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國整體出口的打擊并不致命。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17年我國貨物出口總值15.33萬億元;2018年出口16.42萬億元,增長7.1%;2019年出口17.23萬億元,增長5%。即便考慮到人民幣貶值的,以上的成果也是出乎人意料的。
我國出口還能有增長,其實就是兩個原因:
一個是中國的產業鏈確實具備很強的競爭力,總體上比預期的要好。大部分的對美出口即使在加征關稅的情況下,美國進口商仍然選擇從中國購買,中國出口商和美國進口商共同支付了關稅的成本。
第二點就是以開放對抗封閉,我國對外出口多元化。以2019年為例,我國對美國出口按照美元計算下降了12.5%,但是對歐盟出口增長了4.9%,對東南亞出口增長了12.7%,對非洲出口增長了7.9%,因此累計出口仍然增加了0.5%。
科技戰
那么科技戰有用嗎?
第一點,不只是美國在阻止中國獲得先進零部件,美國自己也拒絕了中國的先進產品、 拒絕了華為的5G技術,意味著美國花費更多的成本建設一張技術水平更低的5G網絡,更重要的是將使美國在信息基礎設施上落后中國。
類似的還有TikTok,單純地封殺和抵制TikTok,并不能因此提升美系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力,并不能解決全球市場份額流失的問題。海康、大華也是如此,如果海康開發出了某項全球領先技術,美國客戶一律不能使用么?這會讓美國市場面臨可能使用落后技術的風險。
第二點,由于中國的全產業鏈能力,美國對華為的抵制在對華為造成重大傷害的同時,也增加了中國在關鍵領域的投入。
另外很重要的是,全產業鏈的結果是,美國雖然通過禁售芯片和禁用美國技術代工打擊了華為,但是同時又很可能讓產業網絡中的其他中國企業受益。過去的兩年,國內的芯片設計企業、芯片制造企業、芯片生產設備企業都因為美國的科技戰,而獲得了更多的訂單,資金和人才涌入。
保持和強者同場競技,我們才能更快地進步由于美國的打擊,國產芯片設計、制造、生產設備、材料廠家毫無疑問會因此在國內巨頭企業獲得更高的地位、更高的份額、更多的試錯機會、國內資本市場對這些企業的超高估值,也說明了社會對他們的期待。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我國國產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就能夠突然一步登天。
在給予國產扶持的同時,依然要開放的購買來自國際先進廠家的產品——只要它的產品能買到且具備競爭力。
這不僅有利于我國下游廠家保持最終系統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份額,也有助于通過競爭激發提升國產上游廠家的活力和競爭力,刺激其更快的進步。
企業和產業是一個國家的造血機器,誰的企業和產業競爭力更強,進步更快,能為軍事、科技、教育、基建等提供更多的資金投入,誰就能在最終在國家競爭中獲勝。
美國拒絕一批中國科技企業進入美國市場也好,美國以實體清單形式禁止向一批頂尖中國公司提供美國先進技術產品也好,準備封殺TikTok也好,其目的還是拖慢中國企業競爭力的上升速度。
但是這種做法,并不能因此增強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是美國企業具備超強的競爭能力,使得中國同行不具備在同領域市場競爭中獲勝的可能性。
而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無法阻擋中國的崛起。對于我們應對美國的貿易戰和科技戰而言,增強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才是最高優先級,除了加大對關鍵科技領域的研發投入之外,我們也要認識到,去美化不是讓我們自我封閉,而是服務于提升本國企業競爭力的手段,
保持和強者同場競技,我們才能更快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