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不斷前行,不僅帶動了國內電商行業的迅速發展,同時還活躍了跨境電商。國內電商與跨境雖同為電商,但是這兩者還是有很多區別的,今天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一、交易主體的區別
國內電商的交易主體一般在國內,即國內對國內,而跨境電商的交易主體是國內對境外,跨境交易主體遍及全球,有不同的消費習慣,文化心理,生活習俗,這要求跨境電商對各國流量引入,各國推廣營銷,國外消費者行為,國際品牌建設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復雜性遠遠超出國內的電商。
二、業務環節的區別
跨境電商的業務環節更加復雜,需要經過海關通關,檢驗檢疫,外匯結算,出口退稅,進口征稅等環節。在貨物運輸上,跨境電商通過快遞方式出境,貨物從售出到國外消費者手中的時間更長,因路途遙遠,貨物容易損壞,且各國快遞派送能力相對有限,集聚增長的郵包也易引起貿易摩擦。國內電子商務發生在國內,以快遞方式將貨物送達消費者,路途近,到貨速度快,貨物損壞概率低。
三、支付結算的區別
國內電商支付結算體系成熟,多采用網銀支付和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方式,方便快捷,費用低且回款周期短(多在15天以內)。而跨境電商支付體系相對不成熟,尤其是B2B大額貿易的支付。多通過PayPal等國際支付工具支付,手續費高達交易金額的3%-5%以上,存在匯率風險且回款周期可長達1-6個月。對跨境電商賣家的資金壓力較大。
四、物流的區別
隨著國內電商的發展,中國的物流體系高度發達,今天上網買東西,第二天快遞就派送上門早已司空見慣。但跨境電商的物流時效卻往往在15-30天以上。并且相較于國內大的電商企業3KG以上5元發全國,跨境電商的物流費用往往以g為單位,遠高于國內快遞費用。物流成本高于貨物本身價值,早已見怪不怪。而且由于國際物流的復雜性及部分國家的物流體系高度不發達的現狀,國際快遞丟失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五、交易風險的區別
國內企業只是產權意識比較薄弱,大量的無品牌,質量不高的商品和假貨仿品充斥跨境電子商務市場,侵犯知識產權等現象時有發生。在商業環境和法律體系較為完善的國家,很容易引起知識產權糾紛。國內電子商務行為發生在同一個國家,甲乙雙方對商標,品牌等知識產權有統一的認識,侵權引起的糾紛較少,及時產生糾紛,處理時間較短,也比較方便。但是對于跨境電商,涉及到不同的商業環境與法律體系,對于產權等都會有更嚴格的要求,相比于國內電商存在更大的交易風險。
不管是國內電商還是跨境電商,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環境。但是跨境電商相比于國內電商,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所以不論你即將作為買家還是賣家,在接觸跨境電商之前,都應該先了解二者的區別,同時熟悉相關的法律、常識等,避免出現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