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樂視危機論”又爬上了各大媒體頭條。對于事件本身我不發表觀點。此刻我的腦海里浮現出的是賈躍亭的那句“讓我們一起為夢想窒息”。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我們向夢想踐行者致敬。同時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從樂視危機事件本身吸取經驗和教訓。好讓我們自己走的更加穩健一些,盡量少掉坑。
到底跨境物流行業都有哪些坑?
今天我們來細數一下:
2017年4月7日,香港DHL倉庫起火,索性工作人員發現及時,并未造成太大安全事故。事故原因初步查明為跨境電商物流公司瞞報帶電池包裹所致。
近些年聽到類似這樣的跨境物流安全事件的頻率越來越高。跨境電商的爆發式增長導致小包裹量激增。幾乎在淘寶網上能看到的物件和品名大多都能在跨境電商包裹中找到,品類之繁雜超乎想象。
海量的跨境包裹中含有不少航空限制運輸的危險品。這其中司空見慣的品類比如:各種含電池類產品,香水、指甲油等易燃液體,各種噴霧狀的壓縮性氣體等等。
按照民航業的相關規定,被列為航空危險品的貨物,必須由經過專業培訓,并具備航空危險品承運資質的貨運代理人才可以操作。而且每種危險品都有相應的嚴格操作規范和流程。
比如最常見的電池類產品,至少需要區分清楚電池類型(鋰離子電池、鋰金屬電池、干電池),在貨物外箱上貼上相對應的電池類型標簽。還需要提供比如UN38.3檢測報告、MSDS(Material Safety Date Sheet)等一系列必備的文件。
在以前傳統的B2B貿易模式下,由于出口的貨物一般都是整票單一品名的居多,還可以按照航空危險品操作規范來整票統一安排。可是目前跨境B2C模式下的電商貨物都變成了一個個小包裹。普貨和危險品的區分以及單獨規范操作變得愈加困難。
目前跨境電商包裹由于安檢和報關因素的綜合考量,大部分都經香港機場出運。這既給香港物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也埋下了不少運輸安全隱患。對于危險品的把關須慎之又慎,萬一出個運輸安全事故,攤上了就是大麻煩。
市面上做專線的公司似乎越來越多了,很多都打出了雙清包稅到門的口號。傳統的東南亞國家、中東非洲部分國家很早之前就有好些公司在做了,發展的也算比較成熟了。
這些國家大多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經濟發展落后、政局的腐敗、種族信仰的多元化、政治勢力的割據化、法律及社會制度的不完善等綜合因素疊加起來才滋生了灰色通關的土壤。
目前市面上又逐漸出現了不少歐美雙清包稅到門的專線渠道,很多專門針對跨境電商貨物,尤其是亞馬遜FBA的貨物。為了達到避稅的目的,普遍做法是虛報貨值、VAT不齊全或不真實。
雙清包稅到門,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DDP(關稅預付)。這里面潛在的風險可不小。貨代公司為滿足電商賣家包稅的需求,去預估一個中稅的概率和稅金,搞一個包稅雙清到門的all in價出來。看似非常完美,實則不然。
近期應該都有聽到美國海關在嚴查跨境電商貨物進口關稅的事了吧?海關甚至可以往前倒推好幾年去翻舊賬的。已經有貨代朋友收到兩三年前的貨物的稅單了。千萬不要抱有僥幸心理,覺得貨物簽收了就萬事大吉了。
歐洲也在查VAT了,各種虛報甚至杜撰VAT的事兒還是少干為妙。不要覺得貨物通關進了歐盟內部就萬事大吉了,英國不也還脫歐了嗎?在法律嚴苛的西方國家合理避稅還行,要是玩得太過于夸張了,到時候花錢未必能搞得定。
貨代公司多如牛毛,在目前行業快速發展和整合的階段。根據已有的過往經驗形成的舊的認知,以及長期以來固有的生意模式可能才是最大的坑。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信息的透明化,價格的利潤空間已經越來越薄。隨著公司的各種運營成本開支不斷增加,僅靠運輸環節本身,其實到手的最終純利已經沒多少了。應該不少貨代都有這樣的體會。
很多時候利潤是躺在賬面上的。尤其是對于做直客的貨代來說,都會存在一定的賬期。特別是做包稅雙清到門,又給客戶放賬的模式,就相當危險了。清關環節一出問題,產生壞賬的幾率就大大增加。
對于大多數中小微貨代來說,缺乏自有的渠道和產品,服務就很難保障。想把客
戶長期做穩定就變得愈加困難。更多時候可能還需要夾在服務商和客戶中間,被迫去做很多超出自己可控范圍但又不得不去解釋的事情。
處在行業上游的傳統貨代也有自己的心聲。雖然公司體量和規模上是有了,由于都是處在代理的角色,市場上能夠代理同類渠道和產品的競爭對手也不在少數。產品和渠道的同質化競爭也是相當嚴重。
再往下說就伸手不見五指了。天黑路滑,小心掉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行業的更新迭代一定伴隨著各種陣痛,同時也預示著新的機會。
我們不斷刷新自己的認知的過程,也是發現機會的過程。
螞蟻、大象,各有各的活法。
不必羨慕,何必自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