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花了很長的篇幅專門分析了貿易公司和工廠的優劣勢,就是因為太多的朋友對這兩者的認識不夠充分:
這部分人總是覺得工廠相比貿易公司,占有絕對優勢,因為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所以客戶肯定是喜歡工廠多一些。
也正是因為這個認知,不少人明明是貿易公司,卻向客戶隱瞞自己是工廠。
等到客戶要來驗廠了,這才怕露餡,再想辦法繼續糊弄下去。
實不相瞞,每年我都會接到不少這種類型的私信,問我還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挽救?
01、工貿一體反而做不起來?
這種情況下,我的建議是實話實說,欺騙是最為致命的。
坦白講,不管你是貿易公司或是工廠,都無需隱瞞自己的身份,這不是客戶下不下單的標準。
他們都有各自的優劣勢,不是說貿易公司肯定比工廠差。
事實上,你以為的優勢,往往也存在著很多缺陷,就像很多朋友最推崇的工貿一體式的公司,偏偏就是我最不看好的。
舉一個朋友的例子吧,先看看他當時的處境:
我們是工貿一體的公司。
公司的產品屬于LED的一類小眾產品,貨值比較高,目前大約50%的產品都是自家工廠生產。
雖然說我們是工貿一體的公司,但事實上我們的工廠只能做做比較低端的產品,品質一般,價格也一般,完全沒有價格優勢。
如果說做歐美市場來說可能還有點盈利,那亞太市場基本就是平進平出了。
而且現在歐美市場的競爭特別激烈,一個單子有好幾十家公司在跟,我們什么檢測認證書都沒有,沒有話語權,只能是做做客戶的備胎。
以前公司做的是非常老的一款產品,后來生產成本太高,市場價格又太低,已經差不多準備放棄了。
今年開始生產另外一類熱銷產品,雖然產品的質量還不錯,和很多大廠家使用的原材料都一樣,但我們的價格實在是不太行。
大半年過去了,我們在市場上有點舉步維艱。
現在公司進入市場的唯一方案就是壓低價格,但市場上永遠還有更低的價格。
除了這些問題,還有我比較在意的一點,就是我不知道我們公司產品的底價是多少,這搞得我面對客戶的時候非常的被動。
公司的報價單都是老板已經設置好的報價單,根據不同的數量報不同的價格。
可是還有很多客戶反應我們的產品價格偏高,報了價之后就沒了消息。
之前一直覺得工貿一體的公司會占很大的優勢,畢竟是自家的工廠。
可現在看來,我好像是錯了,所以想來聽聽毅冰老師您的意見。
02、工貿一體未必比得過貿易公司
先來回答這里面的一個小問題,這位朋友說一直沒有辦法摸清老板的底價,我這里有一個思路:
那就是偽裝目標價,虛構數量,逐漸試探老板底線。
比如客戶的數量是5000pcs,你可以偽裝成50000pcs;
如果老板給你價格是35美元,你可以跟老板說,客戶打你電話,說別家的價格是18美元,這么大的價格差,我們根本無法拿下訂單。
而且這個客戶全年的訂單,說是有幾百萬美金,您看怎么辦?
這樣一步一步來,逐漸對你們的產品價格構成有個數。
話再說回來,工貿一體是我最頭疼,也是最反感的。
這個朋友的情況,正好把工貿一體的弊端全都顯露出來了。
可能大家會覺得奇怪,明明是自家工廠啊,怎么反而價格沒優勢了?
別急,我來給大家分析。
一般來講,對于工貿一體來說,如果客戶下了訂單,那這個訂單肯定是要留給自家工廠做的。
工廠的管理成本本來就高,價格也不便宜,自家工廠賺一筆,貿易公司再賺一筆,這么算下來,相比于外面的工廠,價格更加沒有優勢。
所以結果往往就是,明明外面2塊錢可以采購到的東西,非要在自己的工廠花3塊錢去采購。
價格不好,業務員很難接單,哪怕接到訂單,最后結算的時候,老板來一句不賺錢,就可以少給甚至不給提成。
更不用說,工貿一體的公司,工廠大多數都是形象工程。
如果是外貿公司,還可以及時轉換思維,果斷外發訂單,把單子下給其他工廠,這樣一來,客戶那邊把價格壓下來了,自己的成本也降低了,皆大歡喜,很簡單的道理。
但是對于別的貿易公司可行的事情,工貿一體就不可行,因為一旦外發訂單,工廠就會空轉。
各種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還要繼續付,這么算下來,成本也是遠高于其他貿易公司了。
這就是為什么,這也是我為什么專門做課程來分析工廠和貿易公司優缺點,反而對很多業務員沾沾自喜的工貿一體嗤之以鼻。
我一直強調,很多人推崇的工貿一體,其實是最弱的,很多朋友覺得工貿一體肯定好做,客戶都喜歡,也是沒有考慮到這個層面。
當然了,我寫這些不是想唱衰工貿一體,而是希望大家今后能夠理智的看待工廠和貿易公司,不要再出現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情況,隱瞞自己是貿易公司的事實。
現在市場上的買手都是老狐貍,經驗豐富,這種謊言,反而給自己留下后患,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紅帽云郵-網易郵箱授權經銷商,一線企業郵箱品牌(網易企業郵箱),提供集團旗艦版與外貿專用版,(800元/5用戶/年,買三年送三年)免費贈送EDM營銷系統.
我們一直以來都為每個客戶提供高水準及國際化的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