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看著每天新增的確診病例逐漸減少,治愈的人數逐漸增多,同時全國各地0增長,0確診的好消息接踵而至,仿佛新冠肺炎疾病已經遠離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還是要向疫情剛開始一樣要保持樂觀,
不應該放松警惕,因為:0新增≠0感染!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給我們帶來生命安全威脅的同時,也對中國本年度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2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12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9.6%。其中,出口2.04萬億元,下降15.9%;進口2.08萬億元,下降2.4%;貿易逆差425.9億元,去年同期為順差2934.8億元。 外貿進出口下降,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春節假期延長等因素影響,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體現:
(一)從出口結構上看,當前我國主要出口產品為工業品,占比高達94% 由于疫情是春節期間向全國各地蔓延,受其影響,各地工業企業春節復工時間延后,交通、物流、倉儲等配套行業受限,檢驗檢疫工作更加嚴格。這些因素將在短期內降低出口企業的生產效率,增加交易成本與風險。
(二)從企業勞動力回流來看,疫情影響在春節之后顯現,嚴重影響人員正常流動 我國各省份根據當地疫情發展情況制定相應的人員流動管控措施。累計確診病例超過五百人的省份中,除疫情最嚴重的湖北外,既包括廣東(2019年出口占全國比例為28.8%)、浙江(13.6%)、江蘇(16.1%)等外貿大省,也包括四川、安徽、河南等勞動力輸出大省。兩個因素疊加,會導致我國出口企業復工難度加大。
(三)從進口國方面看 在2020年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冠肺炎疫情宣布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后,盡管WHO不建議采取旅行或貿易限制措施,仍有部分締約國針對我國特定類別的商品出口執行臨時管制。受到限制的產品類別大多為農產品,短期內對我國整體出口的影響有限。但是,隨著疫情的持續,貿易限制的國別數量可能增加,臨時措施的范圍和力度也可能加強。
(四)從航運物流來看,疫情對出口的沖擊已經顯現 從貨運量來看,1-2月海關監管進出境貨運量7億噸,同比增長2.8%,其中出口1.9億噸,下降3.7%,進口5.1億噸,增長5.5%。前2個月,出口價格同比下跌1.3%,進口價格同比上漲0.1%。隨著疫情的持續,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已收緊了靠港規定。馬士基、地中海航運等國際航運公司集團均表示已減少中國內地和香港出發部分航線上的船只數量。而太平洋地區平均租船價格在2020年2月第一周已下跌至最近三年的最低水平。 綜上可見,疫情對我國外貿業務的影響不可小覷。
盡管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對外貿進出口造成一定沖擊,但我國外貿發展韌性強,企業的適應力和市場開拓能力也很強。在疫情穩定這段期間,企業積極與外方談判適當延長訂單交付期、加班加點完成訂單任務,同時相關部門也陸續出臺支持企業渡難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海關總署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促進穩外貿工作,出臺保障疫情防控物資零延時通關、應對疫情影響促進外貿穩增長。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支持交通運輸、快遞等物流業紓解困難加快恢復發展的措施:
- 一要分區分級精準有序引導相關企業復工,取消不合理復工審批。各地要對郵政和各種所有制快遞企業給予一視同仁的通行便利,推動打破鄉村、社區“最后一公里”通行和投遞障礙,將智能投遞設施等納入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范疇。
- 二要階段性加大減稅降費力度。3月1日至6月30日,免收進出口貨物港口建設費,將貨物港務費、港口設施保安費等政府定價收費標準降低20%,取消非油輪貨船強制應急響應服務及收費。6月底前,減半收取鐵路保價、集裝箱延期使用、貨車滯留等費用。降低部分政府管理的機場服務保障環節收費。對疫情防控期間執行應急運輸任務的交通運輸、物流企業,屬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各級財政要給予補償。
- 三要鼓勵保險公司通過延長保險期限、續保費用抵扣等方式,適當減免疫情期間停運的營運車輛、船舶、飛機保險費用。收費公路免費通行期間,對經營主體金融債務還本付息存在困難的,引導金融機構給予延緩付息、本金展期或續貸等支持。采取切實舉措使貨車司機從免收通行費中受惠。鼓勵各地采取階段性減免“份子錢”等措施,幫助出租汽車司機渡過難關。盡快出臺收費公路免費通行的后續支持保障政策。
同時,商務部也加大穩外貿政策支持力度,突出四個政策著力點:
(一)金融支持 擴大外貿信貸投放,滿足貿易融資需求,支持有市場、有訂單的企業有效履約,通過優先保障外貿資金鏈來暢通產業鏈、供應鏈。
(二)保險支持 進一步擴大出口信用保險短期險覆蓋面,促進費率合理下降,有效服務外貿發展大局。
(三)財稅支持 進一步完善出口退稅政策,切實降低企業成本,減輕企業負擔。
(四)推動貿易暢通 加強與貿易伙伴的溝通協調,推動世貿組織成員間加強合作,解除不必要貿易限制措施,營造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共同維護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健康發展。
針對外貿企業,據商務部對外貿大省重點企業應對情況的跟蹤,有這樣幾種做法值得外貿生產商分享:(一)按照分區分級策略,采取安全的交通運輸方式,安排員工盡快返崗復工;嚴格員工生產和車間管理等環節科學防控,迅速復產達產,努力保證及時、高質量交付在手訂單,為保市場、保份額提供產能支持。
(二)加強與老客戶溝通聯系,加大宣傳推介,幫助外方客觀評價國內疫情和廠商生產狀態,增強雙方合作信心,實現產供銷無縫銜接。
(三)用好網絡即時通訊資源,用好各類線上展會、交易平臺,用好行業商協會在境內外的貿易促進渠道,宣傳中國優質品牌和產品形象,積極與境外采購商開展供需對接,拓展網絡設計和定制服務。
另外,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影響,導致無法如期履行或不能履行國際貿易合同的,企業可
向貿促會申請辦理與不可抗力相關的事實性證明。
如何使用和申請“不可抗力”證明? “不可抗力”是一項免責條款,是指買賣合同簽訂后,不是由于合同當事人的過失或疏忽,而是由于發生了合同當事人無法預見、無法預防、無法避免和無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發生意外事件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責任或者推遲履行合同,在我國《民法通則》上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針對疫情對國內出口企業的影響和可能帶來的風險,中國信保做出以下四點提示:
建議全面梳理和評估在手訂單,對于受到延期復工影響的可能延遲交付的訂單,及時與買家溝通,說明相關情況,爭取通過書面形式(郵件、補充協議、重簽合同等)與買家延長交貨期。對于受疫情影響確定無法履約的訂單,建議及時與買家協商一致解除合同,必要時取得中國貿促會出具的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降低后期被買家反索賠風險。
目前部分地區受疫情影響交通暫時受阻,因此應注意避免因物流原因導致的遲出運。特別是貿易中采用L/C支付方式下,應密切關注最遲裝船日期,必要時與買家協商修改最遲裝船日,預留好充足的裝船期,避免交單時產生不符點。同時,建議出口企業應積極關注國內港口、機場等重要交貨地點的運營情況,如果因疫情原因導致暫時封閉的,及時變更物流與倉儲。
建議出口企業積極與國內供應商保持密切聯系,評估供應商受疫情影響程度,確認復工時間、發貨安排等最新情況。對于上游供應較為緊張的情況,必要時制定國內供應商的備選方案或適當增加庫存,確保原材料供應安全。
如遇海外買家詢問,建議出口企業積極與買家溝通,如實告知疫情現狀及最新進展,打消買家疑慮。如遇海外買家因疫情原因提出拒收貨物或者拖欠貨款,出口企業應向買家明確指出此次WHO公布的臨時建議并不包含可能限制出口的貿易措施,據理力爭并妥善保存相關證據。若發生買家拖欠或拒收風險,請及時尋求中國信保的幫助,由中國信保代表中國企業向海外買家發起追討,維護出口企業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