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做品牌?悶著頭研發叫做品牌嗎?遠遠不夠。
品牌是一個企業的整體戰略,絕對不是一個生產部門可以肩負的了的。
總體來說,品牌運作必須包括四大體系,缺一不可,當然,看起來似乎每一個都可以單獨運行,但是會弄出大麻煩。
中國企業OEM了那么多年,被外貿買家欺壓了那么多年,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跳出來做自己的品牌,讓國外的代理商經營我們的品牌了。
2006年,我們曾經成功的在澳大利亞運作了一個品牌,花園泵產品,當時前期用了大約一年的時間做各個體系,而后面則是迅速爆發,排擠掉了一個荷蘭品牌,一個德國品牌,做到了第四位,當然,可能沒有人知道那個品牌是中國人持有的,只知道是在中國代工。
同時,我們還在德國運作了一個供水設備品牌,當然,這個行業太細分,沒有多少知名度,但是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品牌溢價。
第一體系:生產環節例如說我們想從美國打造一個品牌,那么生產環節上必須有一個標準配置:
熟悉美國大品牌生產特點的管理人員+熟悉美國品牌生產的一線工作人員+高標準的生產設備。
我一直在說,普通的貿易公司或者絕大部分的中小工廠很難突然有一天拿出一個產品改變整個行業,因為要做到,需要有錢,大量的錢,然后挖來或者培養出一個熟悉大品牌品質管理,生產體系,生產制度的管理骨干,能夠挖來或者培養一大批的高素質的一線生產人員,有錢購買高標準的生產設備。
很明顯,大部分企業做不到,所以,大部分企業都是生產高雷同性質的大路貨,這個時候想要突出,就要做好營銷。
第二體系:QC環節說一句不太好聽的話,可能很多人不同意,但是卻是事實:
同樣一個工廠生產出的馬桶蓋,日本的QC來檢測,得到的結果是中國人跑去哄搶;美國人檢測過,就可以賣出三倍五倍甚至十倍的價格;而中國的QC檢測出現的結果是,跟沒有檢測一樣。
稍微大一點的企業或者品牌都非常重視QC環節,因為如果自己的品牌產品總是不斷的出一些低級問題,會直接影響自己的聲譽。
所以,要想做好品牌,估計絕大部分企業的QC體系都要重新打造,一般企業都是高薪聘請,你有那么多錢嗎。
第三體系:市場營銷酒香也怕巷子深,一點都不會錯的。
我們做一個品牌,就是希望越來越多的終端客戶能夠喜歡我們,信任我們;但是如果沒有營銷,問題就大了,我們首先要讓中間商或者代理商喜歡我們。
也就是,當我們的品牌還什么名聲都沒有的情況下,去找中間商或者代理商談,來,哥們,你來代理我的品牌吧,我們一起開拓這個市場。
我相信一定能找到,但是耗時日久,而且,初期,我們一定還是需要讓渡絕大部分的利潤。我永遠記得當時背著一個背,去澳大利亞的某個地方的花園器材經營店推銷產品時所遭遇的拒絕:不好意思,我們跟某品牌有協議,不能賣其他品牌;不好意思,我從來沒有聽過你的這個牌子,不感興趣,因為我不認為有人會買你的東西;要不你弄幾臺樣品過來,我賣賣看,賣得掉,我想我會感興趣的……
拼命的跑了兩個多月都沒有多少效果,于是想到了先推終端,制作了大量的彩頁去他們人口稍微集中的地方去做,被保安趕了無數次,還有一次被人報警。
有效果了,因為價格低,廣告做的還算是比較上心,開始有消費者詢問,開始有人購買,開始有人詢問是否可以代理,于是見面談,一拍即合,他還領著我們去做了幾期的報紙廣告,于是很多代理商開始找我們,包括那些曾經拒絕我們的。
而當時我們的質量是的確好,所以,迅速憑借低價優勢搶占了大片市場。
要知道,當時的網絡概念還不是很清晰,所以采用了最笨但是也是最直接的方法,現在呢,營銷有太多了,線上,線下,會比以前更加迅速。
很多人說,我就想做一個線上品牌就好了,在亞馬遜上小有名氣就不錯,我想說的是,線上品牌太不牢靠,想長久,還是線下的影響力。
第四體系:售后服務環節連售后服務都沒有,就別叫品牌。
即便是品牌產品,生產管理嚴格,QC嚴格,也會有一些并不完善的產品流入市場,或者說,哪怕是因為消費者的問題造成了產品的損壞,我們都應該有及時的善后措施。
你會發現,現在某些大品牌惹事都是因為客服,例如三星的電池爆炸,就是售后沒有及時做好工作,例如之前的某個品牌的筆記本電腦,一個城市都找不到一家客服,直接被媒體捅了出來,銷量驟減;很多原來的大品牌宣告了破產并購,但是售后服務卻一直在,或者每個城市留下幾個,或者花錢給其他的服務機構讓其代為服務。
這就是售后服務對于品牌的重要性。
要在國外做好售后服務,不是那么容易,必須當地化,所以,我才說線上品牌并不牢靠,因為沒有線下的售后服務,線上品牌永遠無法扎根。所以,我才語言,所有的b2c都會變成b2b2c。
當然,似乎衣服,帽子這些產品并不需要售后服務,其實并不是,因為隨處可見的實體店一定程度上承擔了退換貨的功能,只是為了特別的售后服務點罷了。
就如同開頭所講,四大體系,缺一不可,你會發現,做品牌真的是一件耗人耗錢耗耐心的事。
很多人會說,我就做一個小而美的品牌就好了,不需要那么大張旗鼓,大動干戈啊。小而美,的確不錯,我原來也以為小而美,可能不會需要付出太多,但是當我跟很多細分行業做品牌的老板聊過之后,我才知道,小而美是表面看起來,實際上背后也是大量的資金支持,大量的精力消耗,很多生產型老板研究了很多很多年才研發出一款領先同行的產品,很多貿易型老板是不斷的選品,不斷的擠壓庫存,不斷的折價出來才選出了幾個看起來不錯的產品……
當然,絕對不是要打擊大家做品牌的積極性,而是告訴大家,品牌之路沒有那么簡單,有一定的資金積累,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再上路,成功幾率會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