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出口模式,發現其實難以定論,也比較難拆分成什么模式。下面僅根據小編個人理解,以一些國內知名跨境電商企業為例,將跨境電商出口模式粗略的劃分為四項。
零售+批發模式
該模式以敦煌網和阿里全球速賣通為代表,以在線一站式交易為核心,以平臺型小額B2B和B2C為主要業務模式。將信息撮合、在線交易、物流實時追蹤進行一站式整合,解決了中小企業高頻化、碎片化、個性化的需求。
該模式具有對市場需求反應迅速、交易流程清晰透明等顯著優勢,但由于平臺供應端和采購端多為中小企業或個人,平臺對于供應鏈的把控面臨挑戰。
該模式實現了全流程的在線交易閉環,交易數據得到留存。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產生了相關的數據服務、精準營銷、金融、信保等增值服務,成為小規模批發零售平臺的又一盈利點。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我國外貿產生了明顯的碎片化、個性化等需求,此類電商企業得以迅速成長。此類平臺的用戶主要為中小貿易商、中小零售商和終端消費者,其盈利模式主要為交易產生的傭金。
本土化零售模式
該模式以執御、傲基為代表,針對某一特定市場差異化需求,以自營或平臺型B2C為主要業務模式。
傳統跨境電商出口以美國為主,一方面由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互聯網及電子商務起步較早,網絡用戶滲透率較高;另一方面由于市場規模可觀,對于出口企業的風險較小。
隨著電子商務在全球的迅速滲透、“一帶一路”合作的推進,特定市場的活力被激發,近年來呈現爆發增長的趨勢。但特定市場受到基礎設施、消費習慣、宗教文化等因素影響較大,因此面對歐美市場的經驗很難有效的復制。
該模式競爭環境較為寬松,對于當地市場的培養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目前在特定市場中具有一定寡頭優勢,但隨著電子商務巨頭的進入,競爭將越來越激烈。
該模式的創新在于利用企業自身對特定市場熟悉的優勢,采取差異化的藍海戰略,針對性地設計和打造相應的支付、物流、信息展示等環節,并根據當地消費習慣進行商品選擇和設計等。
批發貿易模式
該模式以阿里巴巴國際站為代表,以信息撮合為重點,以平臺型B2B為主要業務模式,是我國最早的跨境電商模式,解決了傳統貿易中信息高度不對稱的問題。此類平臺信息量豐富,從出口規模上看,是目前我國跨境電商出口的主要形式。
通過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使買賣雙方信息互通,相比傳統貿易,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大宗商品批發貿易平臺又分為綜合型和垂直型兩類,主要用戶為生產企業及大型貿易企業,其盈利模式主要來源于平臺的入駐費用。
該模式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式微,但2015年開始又掀起第二輪創新創業熱潮,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和供應鏈金融的創新發展,以金融為典型代表的供應鏈服務推動B2B進入交易發展新階段,其盈利模式為供應鏈服務費。
由于大宗商品批發貿易涉及復雜的貿易環節,如支付、物流、報關、報檢、退稅、結匯等,目前該模式僅在營銷和交付環節實現了在線化,其交易環節依然采取傳統貿易的方式進行。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滲透,該模式也有著交易和服務產生閉環的趨勢。
自營型模式
該模式以環球易購、有棵樹等為代表,以面對海外終端消費者的需求為核心,以自營B2C和商家入駐平臺銷售為主要業務形式。其主要盈利模式為商品銷售產生的利潤。
自營型電商專注于某一領域或品類,對于該領域具有較深刻的認知,在供應鏈方面的控制能力較強,產品品控、流程管理、營銷渠道等方面得到了有力保障,終端消費者的體驗也相對較好。
但是自營模式需要大量的現金流用于產品的生產制造、采購、倉儲物流等環節,對于市場需求變化的把握和對資金的管理提出了較高要求。開放平臺POP模式大部分以垂直型為主,采用品牌化的戰略,針對終端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從商品的設計、制造、營銷、銷售等環節進行全流程把控。
該模式企業大多擁有一個或多個自有品牌,利用中國制造積累的優勢,以高性價比為抓手通過平臺進行銷售,在品牌效益產生后組建打造自有平臺并試探開拓周邊品類。
未來,期待更多的電商企業走出去,發揚中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