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了解外貿出口行業的我的來回答一下。大家都很了解疫情對于我們的消費影響,不僅僅只是對于中國消費者,對于外國消費者來說也是不小的影響。相信有了解過的朋友們都知道,像美國人更喜歡的是沃爾瑪形式的購物方式。在國內我們日常不可缺失的網購生活對于部分外國人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而在疫情的影響下才有部分人“被迫”選擇網購。
特別是再美國,從很多數據都能看到,美國消費者的網購比例相比疫情前有了很大提升。這對中國商家,特別是跨境電商商家是個利好。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數據供參考。
疫情在海外爆發后,在跨境電商平臺速賣通上,中國制造的家電、家具、玩具、電子消費等海外銷量都有了十分顯著的增長。
例如,
電冰箱在西班牙市場有了700%的增長。
中國假發也是許多非洲裔外國人的剛需產品,在疫情期間,線下的超市和商場關門,外國消費者選擇了線上購物,在速賣通上歐美等主要市場的假發成交額增長了100%。這些數據都可以表明跨境電商的潛力,甚至逆境增長的能力。
疫情前就有許多的出口商戶在源源不斷的向國外輸送商品,他們采用的大多數都是傳統的線下批發模式,一般為大訂單,大需求。在疫情期間物流受阻,還在堅持傳統模式的商戶,會因為國際物流運力縮減而導致訂單縮水。但被減少訂單或取消訂單不代表著國外消費者沒有消費需求,事實上國外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還是尚存的。
我了解到的許多傳統模式的外貿商戶,特別是中小商家在疫情期間已經積極向跨境電商轉型。對于中小商家而言,國際物流發貨速度更加得不到保障,也沒有大量的資金抵御貨物積壓的風險,所以外貿小公司對于疫情更敏感,也更容易向新模式切換。向B2B或者B2C跨境電商模式轉型,成為很多中小外貿企業不得不選擇的出路。中國外貿也需要從“訂單經濟”向“需求經濟”轉型,從被動的出口變為主動抓住國外消費者的購買剛需。
相信更多人對跨境電商的平臺更熟知的還是亞馬遜,但在這種趨勢下,我個人推薦國內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速賣通。相比亞馬遜,
我能在速賣通上看到更多的創新與外貿基礎設施的構建。諸如最近速賣通將直播帶貨模式引入海外,在俄羅斯和西班牙等國家就有不錯的反響。
此外,阿里對于線上零售的經驗也比亞馬遜更充足,特別對于想從淘寶、天貓向海外拓展的企業,速賣通的生態與模式更適合它們;此外,速賣通的展現形式與亞馬遜不同,速賣通的展現形式是以店鋪與品牌為單位展現,有助于商家在海外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忠實消費者群體;第三,速賣通直接連接了商戶與客戶,可以更好的反饋客戶剛需和產品優缺點,有利于產品進步和售后保障。
可能還會有外貿商戶擔心疫情過去后國外消費者的線上購物會不會減少,在我個人看來是不會的。用戶對網購和電商的黏性,一定是長期甚至于永久的變化。一旦體會到網購就會發現,線上購物非常便捷,且他們可以做的選擇更多,性價比更高,就會一直將線上購物行為持續下去。
作為傳統出口企業,將速賣通作為外貿轉型跨境電商的“第一槍”,我個人認為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