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會使用手機QQ、微信發送文件進行辦公或社交分享,亦或是進行網絡購物、聆聽音樂······那么,在我們享受其網絡便利的時候,你是否注意到了APP啟動界面下邊的“某某云提供計算服務”那行小字?
當前大家能夠享受即時交流、網購、訂餐、打車出行等等便捷服務,都是云計算平臺通過復雜的程序,逐一處理和分析網絡數據請求后呈現出的結果。顯而易見,云計算是繼PC、移動互聯網變革之后的第三次IT浪潮,是未來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身為BAT之一的騰訊自然緊隨潮流,速速加碼云計算,投身這場戰役。
日前,騰訊發布了最新的財報,財報顯示騰訊云收入達到了47億,與阿里云2020第二財季92.91億元收入差距較以往大幅縮小,也是騰訊這份增速放緩財報下較少的亮點之一。
換擋變道,發力“云”端
2013年底,騰訊云正式全面對外開放,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云服務,依托QQ和微信兩大平臺,騰訊云接入了大量企業和個人用戶,蓄勢待發。只是,那時騰訊“家大業大”,剛出生的騰訊云還沒有具體的部門對其統籌管理,被藏于主業慢慢孵化。
2015年,局勢發生變化,云服務市場走上舞臺。這一年,制造業不振、房地產泡沫隱現,傳統企業急需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技術進行轉型升級。而且,消費互聯網市場趨于飽和,產業互聯網市場冉冉升起。普華永道報告預測,2025年,產業互聯網領域的企業市值將超過20萬億人民幣。
產業互聯網領域廣闊的前景令人垂涎。同年,騰訊啟動了“云+計劃”,旨在基于互聯技術,為傳統行業與政企等領域的轉型賦能,并公開表示公司未來5年在騰訊云業務上將投入100億元。
由此,騰訊開始在財報中公開披露公司對云業務的相關部署及其收效。騰訊財報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騰訊云服務所歸屬的其他收入174.96億元,同比增長81%,首次超過了社交網絡,收入占比位居第二,僅次于網游業務。
緊接著,騰訊對外宣布進行架構調整,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就此誕生,由原騰訊SNG負責人湯道生任命為該業務的總裁。其整合了騰訊云、互聯網+、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LBS等行業解決方案,進擊產業互聯網,作為刺激騰訊增長的新引擎。
騰訊“大刀”揮向自身的組織架構層面,將云服務單獨“拎”出來,足以說明騰訊進擊云市場的決心。正如馬化騰在公開信所說的那樣,移動互聯網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向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方向發展。沒有產業互聯網支撐的消費互聯網,只會是空中樓閣。
排兵布陣,不斷蓄能
騰訊在確立了云業務地位之后,做的第二件事便是不斷為之擴充體量。
1. 對外投資
在資本的世界里,擴充體量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投資并購。騰訊先以2.35億元領投星環科技C輪融資,之后又完成了對Coding的全資收購。
公開資料顯示,騰訊投資的星環科技專注于企業級容器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核心平臺的研發和服務,其服務范圍覆蓋金融、政府、交通、航空、物流等多個行業。后者的Coding是面向程序員、開發者的社會化云端開發平臺。當下,Coding已累積100萬公有云用戶量,15000多家企業,170萬個項目,交付超過30家私有云頭部客戶。
在此之前,騰訊還投資了靈雀云、安賽科技、銷售易、長亮科技、東華軟件等互聯網行業的公司。這么一來,騰訊云的基礎服務平臺幾乎建設完畢,確保為傳統行業及中小型互聯網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云服務,助推企業在云端構建專屬自己的大數據生態。
2. 內部孵化
除了強有力的外部支援,還需與內部資源協調、融合,才能將云計算的價值實現最大化。那么,“家大業大”的騰訊加速云計算成形的優勢業務有哪些?
騰訊云業務的掌門人湯道生曾表示:“游戲其實特別適合放在云上。它的生命周期比較短,鋪了一個區、幾百臺服務器,萬一下一款游戲不火了,那這些資源就浪費掉了。所以,它對于資源伸縮性的要求,天然就適合上云。”
在騰訊云起步稍晚的狀況下,借游戲之力進行突圍是明智的抉擇。騰訊云通過信鴿推送、應用加固等產品為游戲開發者提供計算服務,再加上公司在游戲運維方面的經驗頗為豐富。游戲云良好的操作體驗及產品保障,促使騰訊的游戲業務向上發展。
騰訊的王牌業務除了游戲,另一個即為社交。湯道生說:“現在還是娛樂視頻,未來的醫療、汽車、零售都會用到視頻技術,云的CDN也會是視頻驅動的。”
隨后,騰訊云將QQ社交服務的實時音視頻技術作為突破口。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騰訊云協助QQ實現了從語音通話到視頻聊天的裂變。彼時的騰訊云恰好乘著直播風口,為包括B站、斗魚等平臺提供超高寬帶的CDN(內容分發網絡)服務,觸發了云計算能力呈現出爆發性增長。至此,騰訊云已基本顯形并處于快速成長期。
3. 產品陣營
當游戲及直播方面都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后,騰訊云士氣大增,在政務、金融、零售、地產、出行、醫療等領域的布局也迅速鋪張開來。
在政務云領域,騰訊云相繼推出了包括警務云、工業云、稅收云、氣象云等不同類型的細分服務。其中,“粵省事”小程序是騰訊政務云的“頭號標桿”。
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披露,“粵省事”上線不到一年半,推出的高頻政務服務已從142項拓展到867項,頁面總訪問量高達27.3億次,平臺日均訪問量超過1000萬,累計業務辦理量超3.4億,實名注冊用戶突破2000萬,每6個廣東人中就有1人在使用“粵省事”。
此外,騰訊云還正式發布了“WeCity未來城市”,將以云計算為基礎,對政務行業解決方案進行全面升級。據官方介紹,三年時間里,騰訊云與合作伙伴在全國22個省份實行項目落地,實現了25倍的增長率。
只是亮眼的成績難掩騰訊云在政務方面的經驗欠缺。早期涉足政務領域時,騰訊云曾上演以1分錢中標廈門政務云的鬧劇,其以低價甚至免費的方式來獲取用戶的做法,掀起了輿論爭議。
在金融領域,騰訊云已服務金融客戶總數超過6000家,合作客戶包含150多家銀行,40多家保險公司,20多家證券公司,以及幾千家互聯網金融公司。但是IDC公布的中國金融云市場排名中,阿里云已于今年10月25日率先摘得桂冠。
由此看來,騰訊云相當于剛學會開車上路的“新手”,在追趕競爭對手之時,還需不斷學習和試錯,才能真正發現適合自己的一套“上道”法則。
出征海外,奮勇搏斗
云端爭霸,必定是一場全球戰役,騰訊云也無一例外地卷入其中。當時,騰訊云運維中心總負責人徐勇州心里很清楚,亞太、北美和歐洲是公有云市場公認的三大主場,因而騰訊云最先選擇了以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作為出海的關鍵點。
2014年7月,開放了香港數據中心節點,預示了騰訊云正式“參戰”全球云服務市場。官方資料顯示,隨著公司在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地數據中心的擴建,目前騰訊云已在全球開放25個地理區域,運營53個可用區。在可用區之外,騰訊云在全球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部署了超過1300個CDN加速節點。
據Gartner數據統計,2018年的騰訊云在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及IUS(基礎設施公用事業服務)領域的增速達到128%,整體市場份額提升至全球第6位,亞太區也上升到第四名,增速全球第一。
快速擴張必然牽動增長。在財報上,騰訊將云計算歸為“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這類收入之中,根據公司2019財年第二季度的財報顯示,該項收入為228.88億元,撇除備付金余額的利息收入影響同比增長57%。騰訊并未在季度財報中披露云計算的具體收入,但表示“根據國際數據公司的數據,于2018年,我們在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排名第二,并在全球市場位列前十。”
從各項數據來看,騰訊對云服務的投入依舊沒有白費,換來了其高速增長之勢。只不過,如此來勢洶洶的騰訊云,面臨全球高手“云”集,勝算有幾成?
未來騰訊云,任重而道遠
IDC發布的《2019Q1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公有云市場發展強勁,2019年第一季度公有云IaaS市場同比增長74%,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公有云市場。同時,隨著國家對區塊鏈、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視,云計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盡管云服務發展空間大,騰訊云正在奮起直追,但是這仍無法保證它能一飛沖天,主要源于以下兩點:
1. “云”端險惡
騰訊云作為騰訊To B業務的重要轉接口,現今已擔起公司“第二增長引擎”的重任。雖然騰訊終于將云業務作為獨立的運營部門,但是這朵“云”里仍埋藏著“雷”。
一是,2B數據不易轉換,部門協調問題殘存。 眾所周知,騰訊手里的數據資源主要是“2C”方面的,它和阿里云的“2B”性質大相徑庭。阿里云相對基礎扎實,其背后少不了“中臺戰略”這一推手。阿里特別設置中臺,對海量數據進行統一整合,以便為客戶提供更加個性化服務。
此前的騰訊架構,并沒有像阿里那樣的中臺統一處理數據,各部門并未打通,部門協調問題頻頻出現,這直接造成了騰訊在技術算法層面的劣勢。
騰訊主要創辦人之一的張志東也意識到了這點:“在 ABC 時代,因為數據中臺建設的缺課蠻多,除了在技術上會造成許多重復發明輪子的現象,在大數據的應用上,帶來很重的數據墻和組織墻的問題。” 可惜,當時的他無暇顧及最終沒能讓騰訊更早些建設數據中臺。
而這次公司架構調整,特別組建了技術委員會,期望通過內部分布式開源協同,加強基礎研發,打造具有騰訊特色的技術中臺等一系列措施,促成更多協作與創新。
顯然,該委員會的作用即是數據中臺,打通各業務之間的厚墻,以增強其關聯性,助力騰訊云完成“C2B”模式的轉化,賦能傳統產業。不過,如何將獲取的“2C”轉化為推進“2B”的燃油,則是技術委員會要最先解決的疑難雜癥。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騰訊的組織架構變動,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合并“同類項”,但仍舊殘留著有一些業務散落在不同業務部門中的情況,如何有效應對人事調動、資源分配以及權衡利益等也是困擾騰訊的一大難題。
二是,考驗掌握技術“雙刃劍”的能力。 去年,騰訊云的一次宕機損失數據索賠1100萬事件便是對云安全問題的警示。因騰訊云平臺的操作系統云盤受所在物理硬盤固件版本bug導致的磁盤靜默錯誤影響,創業公司前沿數控的文件系統元數據損壞,該公司向騰訊云提出千萬元的索賠要求。
盡管,騰訊云最后與前沿數控誤會消解,但這次事故卻敲響了相關法律監管以及行業內對于重視云端安全問題的警鐘。
企業或個人在云端存儲信息是否會泄露?其存儲的數據隱私會不會被非法利用?若因網絡環境問題造成數據丟失的情況,誰來擔責?法律上是否有相關的明文規定等等云服務的相關問題接踵而至。
我國網絡安全法雖羅列了多項協議對網絡方面進行管控,可云計算畢竟還是個新興事物,并且其本質并非技術研發,而是服務升級,這讓云業務在法律上的監管相對缺乏。當人人都能上云輕松獲取數據,自建生態,從業門檻變低之時,販賣數據、黑客攻擊等行為也將肆意生長。那么,這將考驗諸如騰訊等IT公司要如何運用好技術這把“雙刃劍”了。
2. 持續“燒錢”
企業在發展新業務、開拓新市場之時,常常會瀕臨前期投入大、扭虧轉盈時間長的險境之中,尤其是互聯網行業,單是基礎設施的搭建都能“燒掉”上百億,甚至更多。
申萬宏源報告披露,2018年騰訊云啟動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預算金額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不僅如此,騰訊云還要投注10億用于推廣云開發工具。
可以預想到,前期高額的投入,帶來的即是虧損。在財報中,騰訊云被劃分為“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之下,其中云計算收入占比低于兩成。盡管云計算增速迅猛,但由于占比過低,對整個“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的營收貢獻依舊不高。
當然,面臨這種情況的不只騰訊一家,國內云計算市場巨頭的阿里云,也仍處于虧損狀態。據公司2020年第二季度的財報顯示,阿里云運營利潤為負的19.28億元,調整后的EBITA虧損為人民幣5.21億元(約合7300萬美元),利潤率為-6%。
同樣情況也出現在海外企業亞馬遜的身上。早在2002年,亞馬遜就著手研究云計算,到2014年,其營收的具體情況仍未出現在財報中。直至最近兩年,亞馬遜的云業務才開始進入扭虧為盈的狀態。
種種跡象都昭示著,騰訊在云服務方面還需大量加注人力、物力和財力,要實現盈利仍要度過一段漫長且煎熬的時光,將其視為“第二增長引擎”仍然相當困難。
寫在最后:
在10月31日舉行的KVM Forum大會上,2019年全球企業對KVM的貢獻排名正式對外公布。其中,騰訊云憑借本年度40個patch的貢獻,位列全球第七,成為中國唯一一家連續三年登榜的云計算服務商。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騰訊云強勁的增長潛力,加之區塊鏈、5G等技術的涌現,騰訊云計算還有相當高的提升空間。只是,當前的騰訊對云服務的投入力度,還未能在短時內構建出較為完整的產品矩陣和應用生態。
騰訊云要想更加快速地成長,趕超阿里云,甚至是亞馬遜AWS、微軟Azure這些“老牌”玩家,就必須不斷攻克更多的難題,突破自我,才能真正地激發騰訊云的能量。
文/金融外參記者潘瓊芳,公眾號ID:jrwaican
杭州市濱江區偉業路3號
業務熱線(微信同號):18143453325
業務郵箱:2848414880@qq.com
業務QQ:284841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