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政策有自由與保護之分,縱觀各國外貿政策的歷史,基本上都經歷了由保護到自由再到保護的過程。中國外貿政策的發展演變過程也始自保護貿易政策。
一、外貿政策由單純保護轉變為“獎出限入”保護。改革前,中國尋求的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設方針,對發展對外貿易的必要性熟悉不足。實行改革開放后,人們開始熟悉到對外貿易提高本國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中國經濟建設方針轉變為“利用兩種資源,打開兩個市場,發展本國經濟”,出口開始受到鼓勵,外貿政策轉變為“獎出限入”保護。
二、外貿政策目標由“調劑余缺”轉變為“推動經濟增長”。改革前,由于對外貿作用的片面熟悉,貿易政策追求“調劑余缺,互通有無”目標。改革后,中國對外開放十幾年的經驗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非凡是亞洲“四小龍”的貿易實踐表明,越是開放的地區,其經濟發展得越快。隨著中國對外貿作用熟悉的不斷深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轉向追求外貿政策“推動經濟增長”目標。
三、外貿政策調整從微觀領域向宏觀領域延伸。中國外貿政策演變大體經過三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1978年~1987年),重點是改革微觀經營機制,通過放權,實行外匯留成等激勵外貿企業出口積極性;第二階段(1988年~1993年),重點是改革外匯資源配置制度,實行匯率雙軌制(是一種讓利方式,同樣屬于微觀領域的改革),取消出口補貼;第三階段(1994年以來),重點是改革宏觀政策環境里的匯率,取消匯率雙軌制,實行以市場為基礎的有治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四、外貿政策從隱形保護轉變為規范性顯性保護。改革前,政策手段雖然有,但作用不大,調控對外貿易活動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計劃貿易。計劃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由于很難估算,因此我們說它是一種隱形保護。改革以后,隨著計劃經濟的作用逐漸減退,隱形的保護貿易難以為繼,而又不可能取消貿易保護,因而只有加強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等經濟手段在進出口中的調控作用。同時在逐步與國際接軌過程中,政策手段日趨規范化。由于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對一國國內經濟影響可以大體上進行估算,這樣原先隱形的保護貿易做法便轉變為規范性顯性保護貿易做法。
五、外貿政策以“擴大出口”為基本方針。中國外貿政策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即打破國家壟斷對外貿易局面,賦予更多企業外貿經營權。爾后的每一次重大調整亦都是在原先政策中存在著不利于出口擴大因素的情況下進行的,因而“擴大出口”成為外貿政策調整的基本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