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縱觀30年我國外貿格局的形成,無不是政策偏好和市場自主選擇合力的結果。而在當前外貿企業受到“內外夾擊”的雙重困境下,仍有一批眼光長遠,敢于突破和組合原有要素的企業抓住內外部市場機會,發揮自身潛能,以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來規避風險。。
當前來看,我國外貿政策仍在不少方面限制了企業能動性的發揮。比如出口退稅政策一直被當作短期政策工具,但卻容易使企業因政策變化而難以制定企業經營戰略。另外,比較熱門的話題是“外銷”轉“內銷”,但現在體制決定加工貿易就是兩頭在外,做不了內銷,加工貿易做內銷也不能開增值稅發票,一變就需涉及整個財稅體制的轉變。專家建議,出口企業轉型還需要貿易政策提供財政和稅收上的政策支持,宜確定允許什么樣的產業和企業進入什么領域進行內銷,并早日確定時間路線圖,以產業、財稅、土地等政策為外貿企業結構轉型保駕護航。
初好轉的外貿出口形勢,在匯率面前蒙上幾多變數。海關總署1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10月的貿易總額同比降幅已經收窄到20%以內。商務部近期發布的秋季外貿報告曾預計2009年全年降幅將控制在20%以內。有外貿系統官員說:“現在看來,這一降幅目標或許可以調整到16%甚至15%。”他綜合秋交會上調研分析,人民幣的匯率變動可能是明年外貿政策中的唯一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