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在產業方面,引資應傾向于環保、可持續發展及高科技產業;而對于區域結構的調整,則應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8月12日上午,國新辦就外需形勢及穩定外需政策措施情況舉行發布會。會上,針對當前外需形勢依然危急的情況,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提出下一步應從四方面穩外需、保市場、保份額。對此,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的部分專家認為,穩定外資等政策是應該的,但與此同時,政府應針對不同產業、不同地方的發展及需求情況,對政策進行適度微調。
四項舉措穩定外需
傅自應提出穩定外需的四項舉措是:一是深入落實穩外需、保市場、保份額的政策措施。落實好出口信用保險、出口稅收、貿易融資、加工貿易等政策。全面清理涉及進出口環節的各項收費,減輕外貿企業負擔。落實好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管理辦法。
二是在優化結構的基礎上穩定外資規模。進一步研究完善穩定利用外資的綜合性政策措施,繼續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鼓勵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支持跨境經貿合作區發展。充分發揮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吸收外資和優化外資結構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簡化和規范外資審批程序。
三是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開展境外資源開發合作、國際技術合作,建設境外營銷網絡。充分發揮對外投資、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的作用,帶動國內設備物資出口和勞務輸出。
四是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充分運用戰略經濟對話、經貿聯委會和混委會等機制,加強和改善雙邊經貿關系。推動多哈回合談判,推動多邊貿易體制向公正、公平方向發展。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穩妥地推進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自貿區談判。用好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加強與相關國家的交涉和協商,妥善應對國際貿易摩擦,依法維護我國產業和企業的合法權益。依法實施進口貿易救濟措施,維護國內產業安全。
鼓勵能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外資進入
針對當前的外需形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盡管發生金融危機,對外開放的政策還是應該堅持。這不僅是當前的經濟發展情況決定的,而且,由于外資與解決勞動力就業關系緊密,也需堅持引進外資,保持其穩定發展。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主任王健教授則表示:“國家從以上四方面進行概括可謂相當全面,畢竟穩定外需是拉動經濟、保增長的重要途徑。”他認為,由于原有的原材料、勞動力優勢不再明顯,隨著外資的不斷升級,中國需要鼓勵能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外資進入,在增加本國外匯儲備基礎上,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并調整產業結構。
商務部研究院梁艷芬主任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此前政府所出臺的一系列穩定政策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繼續深入落實是非常必要的。她認為:“在外部環境有所轉好的情況下,從宏觀方面而言,政府需繼續給予出口企業鼓勵,引導其積極關注世界市場動態,當市場恢復時,企業才能夠立即恢復生產?!?
梁艷芬表示,穩定外資等政策當然是好事,但與此同時,“政府需要判斷當前市場的需求及發展趨勢,同時針對地方不同的發展及需求情況,對產業政策進行協調”。她說,外資不是行政政策所能左右的,這主要看市場發展潛力和市場化狀況。政府應堅持從大環境著手,從國際市場的需求以及發展趨勢等方面來考慮,不能完全一刀切。王健教授則強調,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還應注重國內企業自身優勢的發揮,避免對自身形成打壓。
張小濟認為,下一步政策還是應以調整外資投資結構為主。他說:“在產業方面,引資應傾向于環保、可持續發展及高科技產業;而對于區域結構的調整,則應傾向于中西部地區。”在梁艷芬看來,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引進也非常必要,這樣有利于競爭機制的形成和產業升級的推進。